音韵学常识一、概述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
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
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
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
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
如:疲,劳也。
从皮声。
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
”《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
”《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古音都为并母歌部)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
”“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â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又如,柳宗元《江雪》李白《越女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古代都属入声韵)B、谐声字不谐声(谐声字就是含有同一个声符的字)从“禺”得声的:“遇、寓、隅”,“偶、耦、藕”从“句”得声的:“拘、驹”,“苟、够”从“京”得声的:“景、鲸”,“谅、凉”,“掠”C、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如《广韵》“冬,都宗切”。
)东-德红切,山-所间切,朝-直遥切。
D、通假字不同音,如《出师表》:“欲信(“信”通“伸”)大义于天下。
”E、异文、重文如:“蒂”又写作“从艹,带声”,以“带”为声符;“溯”又写作“氵斥”,以“斥”为声符;“梅”又写作“木某”,以“某”为声符;“伏羲”又写作“庖牺”。
2、宋以前“叶韵”说A、梁末沉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
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
(南,那含反)B、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
《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清代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释文》:“乐之,音洛,又音岳。
或云协韵宜五教反。
”C、唐明皇把《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的“颇”改为“陂”;D、宋·吴才老着《韵补》、《诗补音》、《字学补韵》、《楚辞释音》,认为古人韵宽,创通转之说。
3、明代陈弟在《毛诗古音考》中第一次提出了“古今音变”理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然。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关于声母的术语1)字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
三十六字母: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见、溪、群、疑、精、清、从、邪、照、穿、审、禅、心、影、晓、匣、喻、来、日。
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
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
相较于现代汉语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25个。
“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
“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
三十六个字母分别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唐宋间的声母系统。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五音——“唇、舌、齿、牙、喉”。
七音——加“半舌、半齿”。
后来唇音分“轻、重”,舌音分“舌头、舌上”,齿音分“齿头、正齿”,是为“九音”。
如表所示:3)清浊: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不颤动者为清音,反之为浊音。
不送气清音为全清,送气清音为次清,塞音、塞擦音、擦音为全浊,鼻音、边音、半元音为次浊。
如表所示:三十六字母(中古后期声母)表:2、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1)韵:指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音韵类聚。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广韵》同属“尤韵”)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问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属庚韵)(2)韵部、韵目A、韵部——押韵字的归类,即韵书中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大类。
B、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也就是韵部的代表字。
如《广韵》中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
同韵字中领头字“先”就是韵目。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根据韵尾不同而对古韵进行的分类。
A、阴声韵:指开韵尾和母音韵尾的韵B、阳声韵:指鼻音韵尾的韵(-n、-m、-ng结尾的韵)C、入声韵:指塞音韵尾的韵([-p]、[-k]、[-t]收尾的韵)(4)对转、旁转A、对转——指古音中阴、阳、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如:阳声韵失去鼻音韵尾-ng、-n、-m,入声韵失去塞音韵尾[-k]、[-t]、[-p]就变成了阴声韵。
反之,阴声韵增加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就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
B、旁转——指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如:阳声韵中ang与ong,主要元音a与o可以转变。
3、关于声调方面的术语(1)四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2、平仄、舒促A、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为平声和上去入声两类,平即平声,仄即上去入声,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协,谓之调平仄。
B、舒促——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舒指平上去三声。
四、上古汉语语音1、上古汉语的声母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如:伏羲——庖羲;费,旧读bi,“费”属敷母;阿房宫,音e páng gōng,秦宫名,“房”属奉母。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A、娘、日二纽归泥说(章丙麟)B、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曾运干《喻母古读考》)唇音:1、帮(非);2、滂(敷);3、并(奉);4、明(微)舌音:5、端(知);6、透(彻);7、定(澄);8、喻[甲];9、泥(娘);10、来;11、照[甲];12、穿[甲] ;13、床[甲];14、审[甲];15、禅;16、日齿音:17、精;18、清;19、从;20、心;21、邪;22、照[乙];23、穿[乙];24、床[乙];25、审[乙]牙音:26、见;27、溪;28、群;29、疑喉音:30、晓;31、匣(喻乙);32、影2、上古汉语的韵母上古韵部音值表:3、上古汉语的声调: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
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
上古汉语声调到底有几类,尚无定论。
1)古今四声的变化规律:A、平分阴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古浊声母的平声字今读阳平。
B、浊上变去:即全浊上声变去声。
C、入派三声:即全浊声母变阳平,次浊声母变去声,清声母变上声。
2)掌握古入声字的方法A、所有阳声韵的字不是入声字。
B、声母是“d、b、g、z、j、zh”的阳平字是古入声字。
C、“ue”韵母的字大都来自古入声。
D、“uo”与“zh、ch、sh”相拼是古入声。
E、“e”与端、精组相拼是古入声字。
F、“ie”和帮、端组相拼是古入声。
G、“f、z、c、s”和“a”相拼是古入声字。
五、中古汉语语音《广韵》的产生: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
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是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
《广韵》是一部韵书, 它只向我们展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反切注音)。
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归纳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联法,他的《切韵考》就是使用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
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
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
音韵学参考书目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王力《汉语语音史》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