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常识及《诗经》的用韵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术界 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是可靠的,学 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 声母 研究的序幕。 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继续研究,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 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 定” 等。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 元以后历代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 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 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 北音学。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四)以 后。
三、传统三十六字母
唐末五代的一个和尚守温,用30个汉字代表当 时汉语的30个声母。宋初,有人又增加6个汉字 声母,遂成36声母,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音 韵学上习称“传统36字”母或“守温36字母”。
第六单元古汉语通论
音韵学常识 及《诗经》的用韵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 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 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 入。”
----明· 陈第《毛诗古音考· 自序》
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不断变 化。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要积聚到一 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一、什么是音韵学
是研究汉语语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及 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节,每个音节都可 以切分出声、韵、调,所以汉语语音的演变就表 现为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的演变,研 究汉语语音就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声母、 韵母和声调系统及其演变规律。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汉字的 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古读猪如都”。可 判定 “猪、都”古代同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 廛如 坛”。(除-涂)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雅,夏 也。”“邦,封也”。“法,逼也。”这些声训,许多 情况下 声母音应该是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 两汉。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 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音 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所以研究这一时 期的语音主要是依据《切韵》系韵书,因此而形 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 科也叫今音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六、调与中古四声
调指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指 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这样的定义不 能完全适用于中古声调,因为中古有入 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无入声。
中古四声
唐· 处忠《元和韵谱》: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哀而远, 入声急而促。
仅凭这样简略的说明,无法构拟中古四 声调值。再加上调值受方音影响很大,调类 相同的字,方音不同,调值迥异。(丽、天)
(一)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 统。
上古声母的考求是从清代古音学家钱大昕开始 的,后经过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黄侃、曾运乾 等人的考订,王力集大成地解决了上古声纽的问 题,
1、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 考求上古声母,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形声系统 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功……
二、语音史的分期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目 的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 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 :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三 家分期大同小异,现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王力将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反切的基本原理:
反切是我国传统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 字的读音。 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 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 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夲: 土 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五、韵及相关概念
1、韵 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项有以 下三种: 其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 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在做音系研究时,常常称 这样的韵为韵类。比如《广韵》东韵有两个韵 母,也说有两个韵类。
其二,指韵书中把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调相同的 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如《广韵》有 206韵,就是把26194字按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 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
重唇音 帮滂並明 轻唇音 非敷奉微 舌头音 端透定泥 舌上音 知彻澄娘 齿头音 精清从心邪 正齿音 照穿床审禅 牙 音 见溪群疑 喉 音 影晓匣喻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
传 统 三 十 六 字 母
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部位 的术 语,“五音”指唇、舌、齿、牙、喉,到了宋代 又 分出半舌和半齿,合称为“七音”。
编写目的: 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 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本着 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 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 论 “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因 此全 书分韵有193个之多。 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 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
中古平上去入四声,现代变成阴阳 上去四声。
1、中古平声字受声母清浊影响,变成阴平、阳 平。清声母字为阴平,浊声母字为阳平。 2、中古上声变成两类,全浊声母变为去声,其 余仍为上声。 3、中古入声变化较复杂,变成阴、阳、上、去 的都有。 中古去声无变化,仍是去声。
七、反切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世, 此 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字 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 声。”(见《黄侃论学杂著》,页 ,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0)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 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 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
为使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 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 照片抄录印行。 1925年,北大刘复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 1936年,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见到的九种《切 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 出版 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 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 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编辑的30种 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 中有详细考释和校记。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 中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 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有可 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诗·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2) 反切的出现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用两个汉字 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其原理是:上字 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 的读音。如: 冬——被切字 都——切上字,冬与都是双声 终——切下字,冬与终叠韵,且声调同
有了反切,人们就能把切下字联系起来,归纳韵 部,韵部的建立就有了可靠的根据,这意味着韵书的产 生为期不远了。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读书音寄存于反 切,反切又起了统一读书音的作用。 反切出现在先,韵 书随后出现。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反切。韵 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 反切在前,韵书在后也。”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声 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集》。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八、上古音的声韵调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 上古韵文,主要是《诗经》,还有《说 文》的谐声偏旁、通假、异文、《说文》 重文、汉儒注音、声训材料、古代方言。
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 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 提高,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 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 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 舟的《切韵》等。
《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 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 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 数都是一些残卷。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重 要条件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 典。 韵书以声统韵,也就是说韵书的产生必须以声调学 说为基础。 南朝产生了“永明体”诗(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 “永明体”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声律,如平仄的运用。
2、从《切韵》到《广韵》
A《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等所著。 B 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著名增广本之 一,为唐代影响最大的韵书。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础上修订 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是中国历史 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 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 而且是考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 以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