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大众传媒与娱乐有着天然联系。

关于大众传媒的娱乐性,西方学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1967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逊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说”,提出应该把媒介看作一种玩具,人们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因此媒介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不以为然。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

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娱乐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

在佛络依德看来,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于在幻想中去求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愿意依靠理性去辨别真理,大众也并不是生来就具备纯正的趣味,那些被现实力量所压迫和束缚的心灵更倾向于从色情、暴力、凶杀之类的低级趣味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放松与发泄。

现代媒介非常善于利用一般受众的这种心理特点,不遗余力地推销其“娱乐”产品,从中获取利润。

正是在这一点上,大众媒介与娱乐发生了天然和必然的联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娱乐化一直受到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新闻报道中更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成分,但8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特别是对传媒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情况也迅速发生了改变。

娱乐功能被视作新闻传媒产业的一部分,大量的娱乐报道、娱乐版面、娱乐栏目开始出现,新闻报道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趋势,主要表现在:1.名人报道。

大量的有关名人访谈、名人追踪、名人视点类的报道开始出现,许多报刊栏目、电视栏目名为“人物”,实际上关注的是名人。

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电视追踪的热点。

这些所谓名人的趣闻、轶事、爱情、隐私成为媒介爆炒的热点,一些中外伟人也难以幸免。

政治名人、科学名人、工商名人都成为不太严肃的炒作对象。

2.影视名星。

这是一个被爆炒得几乎白热化了的领域。

大凡什么影视片开拍、什么片子得奖、何人搞同性恋、何人逃税、何人自杀、何当红明星殴打孕妇等之类,有些是被他人恶意炒作,有些是自炒以提高身价,有些甚至不怕自暴隐私或自编丑闻。

此类报道铺天盖地,并形成潮流和产业。

3.赛事炒作。

各类选美比赛、模特选拔、声乐比赛、歌舞比赛、主持人大赛等遍地开花,实际上还是庄家炒作,其目的还是为了吸引受众、丰富“新闻源”。

例如中央电视台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搞几场比赛,通过这些赛事制造新闻,拉动广告。

除此之外,一些体育赛事也被刻意策划出来,如“飞黄”(柯受良飞越黄河)、“飞洞”(飞机穿越湖南山洞及浙江桥洞)均属此类。

每当此时,大报小报跟风炒作,大台小台跟风播出。

4.各类花边新闻、趣闻奇闻有增无减,特别是在风涌而起的各类都市报、晚报中此类新闻更是蔚为壮观。

如:何地猫被老鼠所食、何家花盆坠地伤人、何地八旬老汉生子、何家的桃花常开不谢之类。

5.带有色情、暴力、犯罪内容的新闻。

这些新闻都被冠以法制新闻、社会写真之类的美名,热衷于对所谓大案要案的跟踪报道,对细节的详细描绘。

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及媒体观念变革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首先,娱乐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

过去我国传媒被限定在“宣传”的最小范围之内,不承认媒介的信息功能、娱乐功能,严重影响了新闻传媒的正常发挥。

目前的新闻娱乐现象立足于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意味着我国传播媒介由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进一步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媒介变革。

其次,媒介经营性质及观念的改革必然导致新闻娱乐化。

长期以来,我国传媒受计划经济影响,只强调其政治属性,不承认其产业属性和经营属性。

今天,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的产业经营属性凸现出来,同其它行业一样,新闻业也必须面对市场,必须通过生产适销对路的新闻产品,提高自身的发行量、收视率;一些媒体片面地认为,大量炮制娱乐新闻是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杀手锏”。

新闻娱乐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娱乐报道成本相对低廉,同时还可以规避由于过多涉足严肃报道,如反腐报道、舆论监督报道所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

但是,必须认识到,新闻报道的娱乐化有一个“度”的问题。

首先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严肃新闻、重大新闻为主,新闻以提供真实信息为本,这些信息应该更加有助于受众清楚地认知环境、认知社会,任何时候严肃新闻都是“硬新闻”,而娱乐新闻只能处于次要地位,起调节情绪、唤起情趣之类的作用。

此外娱乐新闻应该坚持高尚的趣味。

目前大量的娱乐报道偏离了正常的方向,一味追求猎奇、隐私、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危害社会.析新闻娱乐化的缺陷与可取之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这股经济浪潮的推进,传媒业也迎来了一股来势凶猛的娱乐化浪潮,从美国的媒体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克林顿性丑闻到国内媒体上对张国荣自杀的炒作,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似乎愈演愈烈。

面对新闻的娱乐化浪潮,有人举双手欢迎,也有人对这种趋势深表担忧,认为这会有损媒体社会的功能。

新闻的娱乐化究竟是福是祸?认识上的偏差将会导致传媒发展方向的偏离。

本文将对新闻娱乐化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正确理解和认识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传媒娱乐化的表现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下降。

在美国“大众传播主要被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

①“调侃新闻”火爆美国年轻一代颠覆新闻品位二是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娱乐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加大,甚至于严肃新闻也开始试探着用娱乐的手法包装而成为“娱乐信息”。

“一项对美国三大电视网、新闻杂志、主要报纸头版的4000个新闻报道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关于社会名流、丑闻、绯闻以及其它具有‘人情味’的软新闻由1977年15%上升到1997年43%。

”②三是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全球的电视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类似于好莱坞大片的场面; 对巴格达空袭的直播画面看起来像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是影片《独立日》高潮段落的再现; 美国军车穿越沙漠的画面再现的是奥斯卡经典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场景;对七对来自田纳西州的“上阵父子兵”的炒作明显是借用HBO拍摄的“二战”题材的电视系列剧《兄弟连》的情节; 而拯救失踪女兵林奇更是《拯救大兵雷恩》的搬演。

③在我国,新闻娱乐化倾向也有体现,国内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

尤其是在传媒与市场接轨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尤其是网络媒体,比如国内某著名的门户网站就在“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的名义下,多次刊载以暴露图片为主的新闻消息,如台湾“槟榔妹”、日本“透视装”等。

④网络媒体上“性”新闻比比皆是,诸如“2003年十大性新闻”、“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木子美性爱日记”等报道,读者想要避开不看都难。

⑤媒体娱乐新闻的关注就更为突出。

从毛宁遇刺事件开始,到陈宝莲自杀,再到高枫事件、刘晓庆被捕,传媒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娱乐明星们一时间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重要话题,直到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将传媒追捧明星的现象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有的甚至进行了整版的主题报道,这股热潮延续了半个多月。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就在传媒关注张国荣坠楼事件的时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也遭不幸,然而却没有得到传媒对张国荣同样的礼遇,以致于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

对科学家的冷遇和对艺人的炒作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千龙网甚至以“媒体的责任感哪里去了?”为题进行网上调查,结果38.1%的人认为“媒体丧失了自身的责任感”。

二、新闻娱乐化的缺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传播媒介来认识客观世界,媒介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同时由于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也导致人们的“媒介化生存”,人们在便捷地享受媒介所提供的超时空的、高度密集的各类信息的同时,便自觉不自觉地漠视自己所拥有的思维与行为的自由,漠视自然而传统的人际交流,日甚一日地习惯于传媒所提供的广阔而又闭塞的环境,沉溺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所引发的喜怒哀乐之中,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

尽管客观现实往往与媒介现实相差甚远,但人们还是将媒介现实误当作客观现实加以认识,并以媒介提供的信息作为指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依据。

如果我们的大众媒介里充斥着娱乐,尤其是新闻节目里也重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就会给受众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在哈哈一笑中解除了疲劳,对劳累的精神是个很好的按摩,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开始陷入这种欢乐中不能自拔,人们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麻木的心理,进而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快乐的媒介培养了受众的顺从心理,削弱了他们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其次,新闻娱乐化也会导致媒介放弃其社会责任。

因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要导致庸俗化的倾向,媒介在维护正义、劝人为善的名义下,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大肆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公之于众,只是在结尾处象征性地加上评论,还美其名曰以此为鉴,以防后效。

在这一过程中,以防后效的目的没有达到,受众的猎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满足,媒介的利润也大幅飚升。

从新闻的本性来看,新闻娱乐化使新闻步入歧途,远离正轨。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使人们获取与生存关系密切的各类信息,总之传递信息、沟通社会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当然这并不是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这些毕竟不是主要功能。

新闻娱乐化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娱乐功能的过分张显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的话,新闻无疑是走入了歧途。

三、新闻娱乐化的可取之处在轰轰烈烈的新闻娱乐化的背后必然有其道理可究,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传媒带来不少的甜头。

回顾新闻娱乐化的发端也可以发现新闻娱乐化是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

新闻娱乐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的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

它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由于这种做法迎合了受众的需要,所以给当时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