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
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准确地理解这个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2、现实意义
对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影响,能够说国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
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 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个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
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增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
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
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
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
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上个世纪80 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
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相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 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
不过,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
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
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甚至决定媒介的发展,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控制,但媒介作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已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当前来势汹涌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水准地突现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有争议性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首先,经济压力促使传媒走新闻娱乐化道路。
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推动的。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传媒断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传媒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广告收入成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收入。
这个
时期,媒体规模急剧扩大,媒体竞争激烈,从1996 年以来,除个别晚报外,各种媒介都有广告吃不饱的现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诱人的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介在内容上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倾向就不可避免出现,媒介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
大众传媒要赢利,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换取广告融资。
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媒体,它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执行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和通用法则,即什么商品销,消费群,就生产什么; 哪些商品投入小产出大,就着力经营哪些商品(新闻)。
新闻虽然不是商品,但它具有商品性这个点却是毫无疑问的。
大众传媒究竟以什么样的新闻吸引大数的受众,让产品易于销售从而提升广告经营呢?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假设受众的智能有限,喜欢娱乐,而对深入探讨任何课题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新闻传播者较有把握吸引绝大部分受众的法宝就是: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
于是,新闻界就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其次,娱乐经济的影响,也使新闻滑向娱乐化方向。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有,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
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绝大部分人都能逐渐享受到生产劳动与娱乐休闲的双重待遇。
尤其是今天,娱乐的高速发展,更使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应地提供娱乐功能或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娱乐经济。
(沃尔夫语)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踏进娱乐经济时代的门槛了。
正如管理顾问大师汤姆; 彼得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活在娱乐事业中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世界的经济大潮。
尤其以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业,更成为21 世纪令人眩目的暴利产业,受此影响,新闻出现娱乐化潮流的现象,亦是意料之中的。
从受众层面上来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
鸦片; 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 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
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因为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
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大众媒介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听,从而促动新闻娱乐化的盛行。
cbs 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的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 principle) ,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个点。
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讨论的新闻。
例如20 世纪80 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
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
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理由就是后院篱笆原则。
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注重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相关电视节目、罢买相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
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
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不过然的事情。
当娱乐化新闻成为一种时尚之后,它的泛滥就是一种宿命。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有的现实条件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绝大部分人的欢迎,同时因为它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所以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而且对社会融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