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使用说明一、学案的编写意图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为此,我们编写了集教与学于一体的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融入了我旗“小语整改”、“自主探究式教学”等科研成果,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了读书训练,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得法。

整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导学案的设计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提示学习准备课时六年级上册学案课前预习(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学后疑问)我来盘点自我挑战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学习作业布置达标训练拓展延伸相关链接三、板块使用说明学生在学习每课前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提示、学习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随时看看这些要求,切实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有重点、有学法,一句话心中有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课前预习”。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课前预习课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此环节。

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认真的预习课文。

它包括三个小版块,即:基础知识、内容了解、学后疑惑。

基础知识:主要是本课的字和词认识、理解和书写,是依据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读书的能力而设计的。

内容了解:是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设计的题目,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学后疑惑: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还有哪些主要疑问记录下来,以供课上学习探究中共同解决,以此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能力。

关于“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它涉及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教师点拨指导,是教与学于一体的集中体现,这个环节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它包括六个环节:自主、合作学习、展示反馈、达标训练、作业设置、拓展延伸。

如果说初读课文主要是利用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话,那么,“自主、合作学习”、“展示反馈”就是利用这两个环节研读、品读课文。

研读:题目的设计一方面主要抓住重点句、结合课后练习题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落实中高年级语文训练重点,另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设计向学生提示阅读方法,强化学法指导。

品读:依据课文的特点和高年级语文学段的特点,适当设计一点关于课文写作特点的题目,使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学到好的写作方法。

关于“我来盘点”和“自我挑战”。

“我来盘点”此环节一般包括字词的认识理解与书写——学习积累情况的总结——读书方法的选择——资料的搜集途径等。

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知识积累中不断摸索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自我挑战”是鼓励学生深度探究而设计的问题。

两个环节有时在预习出现,有时在合作探究中出现。

关于“作业设置”和“达标测试”,这两个环节是为进一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出现的。

根据课文的内容有些课文设计了此版块,有些课文没有设计。

是否在课后布置作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如另留作业,也要以阅读为主,时间要控制在30——45分钟之间。

关于“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内容形式相近的短文再阅读,以此加深学生对同类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积累知识,扩大阅读,掌握学法。

此版块在讲读课文中可以安排在第二课时,阅读课文,根据学情也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上,也可以当成课下作业。

关于“相关链接”。

选编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资料,结合学生学习适时完成,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随机处理。

关于课时,本学案在课时安排上,对讲读课文一般建议两课时,阅读课文一课时。

教师可根据学情适当增加课时。

讲读课文的课时内容没有具体划分,目的是给教师留有空间,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来定,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弊病。

四、两点意见1、学案使用要凸显小学语文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然后回到整体,每堂课都要重视学生读书积累,丰富学生的词汇、语言、为学生打下厚实的语言基本功。

2、学案在编写上还可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希望教师们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多提意见或建议,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学案,使之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一、单元学习内容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

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

《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

《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

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单元学习方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

《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

《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

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

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1、《山中访友》学习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本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难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法提示: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从理解课文题目展开,然后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②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③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④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通过同学之间交流。

在交流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达标友情提示:充分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1、通过认真朗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注音了!(我还能总结一下识字方法)()()()() (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 ( )奥.秘津.津乐道蕴.含●我想和教科书对照或请教同桌,以上注音都正确吗?正确()错误()●我来总结一下,我的识字方法是: 。

●我能自己检查写的对错正确()个错误()个③在预习课文时我理解的生词有:2.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山中访友》,通过预习我知道实际上作者拜访的对象是。

●这篇课文我读了()遍就读熟了。

读这篇课文,我喜欢:◇大声地朗读。

()◇默读。

()◇和同学一起读。

(),我能正确流利的读一遍。

3.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收获,我想写在下面:4.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疑惑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疑问一:疑问二:疑问三: (二)、学习探究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抓住文章重点部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反复朗读课文,画出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边读边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例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通过这段话我体会到:。

再如:“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我从中体会到了:。

我感受深的句子还有:。

我从中体会到了:。

2、通读全文,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总结出课文有怎样的写法?。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细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4、假设你是文中的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发挥联想,50字左右写在习作练习本上)(四)拓展延伸:鼎湖山听泉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眼不见,耳则愈灵。

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身不由己,寻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