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板块:课内课外,自主学习。
(一)预习课文,把握基础。
1.朗读课文。
(1)通读本单元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把不认识的字词多读两次。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古诗。
2.梳理预习,基础达标(1) 字词检测关,听写必须掌握的词一、认读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萤光姿势枯竭干渴慷慨气概恩赐警惕协作威胁赌气目睹稀薄账簿监视泛滥颠簸天涯黄莺二、组词。
淘()簸()涯()莺()三、默写《浪淘沙(其一)》。
浪淘沙(其一)【唐】,。
,。
四、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五、辨字组词。
萤()蓝()资()竭()慨()莹()篮()姿()渴()概()赐()协()赌()薄()监()惕()胁()睹()簿()滥()六、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映入( )( ) 相互( )( ) ( )( )可亲一叶( )( ) ( )( )提供不加( )( )七、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毁坏——()容易——()精心——()美丽——()(二)理清脉络,粗知大意。
1.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万里黄沙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家做客。
2.“,。
”这两句诗写的是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讽刺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
3.“,。
”这是《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组对偶句。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4..《青山不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5.《三黑和土地》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6.读句子,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组长评价:第二板块:主题探究,品析写法。
精读一《古诗三首》(一)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1.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②学生读,全班读。
③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 教师读,学生挑战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巧妙采用给教师的温馨提示,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④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
对比:黄河是雄伟壮观的,可淘金女的眼里却是十分凶险的,每天她们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淘金,她们生活怎样,牛郎织女生活又怎样?读到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指导朗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作画、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女的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重点词语: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翠青。
. 【出示课件】品读句子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二)思维创新大拓展课外搜集描写山水田园的古诗,准备参加班级举行的“爱我祖国,颂我河山”古诗词朗诵会。
(三)体会古诗意境美学习《江南春》1—2句1、(古诗穿越千年,还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吟诵1、2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呢?2、生汇报。
“千里”,写出了范围之广,是虚指,指整个江南广袤的大地。
“莺啼”1、想象一下,你听到了什么?黄莺在鸣叫,在哪里,怎样地鸣叫),指导完整地说,我听到了黄鸢在______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__地鸣叫。
2、谁来模仿一下,(一个一个地鸣/集体鸣)根据声音说诗句或词语。
(师评:这是“几处早莺争爱树”,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是“上有黄鹂深树鸣……)3、我走到哪都能听到清脆婉转的莺啼,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听觉享受,这就是“千里莺啼”。
“绿映红”1、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画面?2、“千里绿映红”呢?(到处是绿树簇拥着红花)3、指导看图,小结(鲜艳的红与明亮的新绿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给人强烈地视觉冲击,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4、你想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美景呢?(百般红紫斗芳菲日出江花红胜火桃红复含宿雨水上桃花红欲燃)“水村山郭”1、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画面?2、也可以用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画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过渡:美好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一定也很美吧?从哪儿看出来呢?)“酒旗风”1、酒旗迎风招展,表示这儿是酒店。
2、迎风招展的酒旗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儿怎样?(这儿谈笑风生,人声鼎沸,这儿歌舞升平,这儿美酒飘香,这儿人来人往……)3、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放入诗中,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指名轮读1、2句。
4、读1、2句,看插图,引导说诗意,指名说、齐说。
(广袤的江南大地上,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花红柳绿,到处是依山傍水的山村和城市!到处是酒旗招展、招揽着南来北往的客人)5、看到这巨幅江南春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想送给他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好吗? (春深似海、世外桃源、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光无限、春色无边、莺歌燕舞、诗情画意、春光明媚……)6、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心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景有多美,爱就有多深)过渡语:是呀,这样一位有政治才华的爱国诗人,生不逢时,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生活在一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的晚唐,社会沉闷压抑,有识之士受到排挤。
杜牧熟读史书,看透时局而又无法力挽狂澜。
他的内心受着怎样的煎熬呀,当一切美景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时,诗人远眺掩在苍茫烟雨中的楼台踪影,感慨万千。
学习3、4句1、反复吟诵3、4句。
2、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寺楼台烟雨)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句的意思。
(放眼望去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寺,又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4、前2句写的是眼前春景,后两句就与古代历史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写今,怀古。
5、诗人为什么要怀古呢?6、作者生活的晚唐,统治者当时也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
南朝统治者因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求神灵保佑江山稳固。
结果这些林立的寺庙不仅没有改变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还加速了统治者的灭亡。
这真是对南朝统治者的极大讽刺,三百多年过去了,作者重提此事,仅仅是讽刺南朝统治者吗?言外之意,警告当朝的统治者不要再重蹈覆辙,否则必将加速灭亡。
这种写法叫借古讽今。
7、烟雨中的楼台,仿佛在说:南朝统治者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烟雨”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想象到春雨的样子,古诗句也行?(轮说)(小雨润如酥,画船听雨眠,润物细无声)。
9、9、师小结“烟雨”如梦如烟,如烟如雾让我想起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既写雨,也是写愁,那种愁呀,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笼罩着千里江南、笼罩在作者的心头。
前两句景色有多美,诗人爱就有多深,爱有多深,忧国忧民情感就有多浓精读《只有一个地球》(一)围绕感叹,研读课文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
(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
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
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
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
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二)层层深入,得出结论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略读《青山不老》(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2.了解奇迹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2)理解“了不起”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
(2)反馈,共同评议。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