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象,西方日狄鞮, 北
简 史
方 日译。
其他称呼:舌人、反舌、
行人
翻译的来历
秦始皇统一中国,统
1.
一文字,
中国
在此过程中应该会
翻译 有很多翻译活动,但
简史 至今未有很多著述。
·
秦的
翻译
翻译活动增多
西


译官


东汉 至唐 末的 佛经 翻译
汉时傳入中國
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 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 使人口授《浮屠經》
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 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 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 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 的现代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介入,多元的翻译格局。
近几年,翻译学科建立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设立(MTI)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次

直译多于意义

首倡了风韵译、神似、神韵

文学翻译受到重视:译本的选 择以俄国作品居多,法国、德

国、英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文学作品也深受青睐.

进行翻译理论、方法的大讨论
主要翻译家:
鲁迅
巴金

胡适
梁实秋

郭沫若
冰心

郑振铎
林语堂
期 的
朱生豪 周作人
夏后即位,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周朝的翻译

象胥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

和 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曰: ‘道路悠 远,山川阻深,音使不

通,故 重译而朝。’

周朝的翻译
1.
寄、象、狄鞮、译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



其欲,东方日寄,南 方日

(1582)

精通汉语汉俗,熟读儒家经典

《几何原理》;《四书》

徐光启 :译《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 等

李之藻:万历四十一年与利玛

窦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

(八卷),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
的 翻
的最早著作
《圣经》翻译:贺清泰(P.L. De Poirot) ,艾儒略


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

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 清末的西学翻译、民初“五四”

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
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利玛窦Matteo Ricci

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

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

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 “泰西儒士” 。

在中国建立第一所天真教堂
佛经翻译的发展阶段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鸠摩罗什,意译 彦琮: 《辨证论》
译者的条件:八备
特点
译者多为汉人,精通梵汉两

种语言和佛理。

有计划地进行佛经翻译。

译场制度更加完善。。

译文质量好,忠实性较高。
·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
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
SUCCESS
THANK YOU
2019/8/6
外国文学的翻译
《伊索寓言》、《天方夜谭》、 《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
遗事》、《悲惨世界》、《安

娜·卡列妮娜》……

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 建、马君武、苏曼殊和王国维

等。

特点
提倡白话翻译

翻译语言西华(异化翻译)
白马寺译经
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 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 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迴首都洛陽,皇 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 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
汉朝 佛教 翻译 之始
《浮屠经》 浮屠— Buddha,佛陀,浮
图,复豆 白马寺译经 《四十二章经》
佛经 翻译 概览

清末 的翻

林则徐 : “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 (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 翻译编纂了《四洲志》
洋務派建立的譯書機構
京師同文館設於1862年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是19世紀中 國最大的西書翻譯出版機構
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 北朝进一步发展,唐代臻于极盛,北宋 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马祖毅,1819)
四个阶段: 草创时期(beginning):东汉桓帝 末年到西晋 发展时期(development):东晋到 隨 全盛时期(highlight, flourishment): 唐代 结束时期(ending):北宋 译者及译本 (Translators and Source Texts)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

朱光潜
1949 后 的 翻 译
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 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 一页。
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 识水平上。
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 建立翻译学”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西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在职研究生班
中国翻译史概述
中国翻译理论概述

主要翻译理论介绍

原文阅读 (或教学视频)
东汉至唐末的佛教翻译
明末清初的西学(科技)翻译

国 翻
清末的西学翻译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翻译高潮
开端
夏、商朝的翻译活动
译者:西方来华僧侣(monks)— 安世 高、支谶;中国僧侣 — 西行求经,回 国,译经。
译本:胡本(西域文本);梵本。
东汉到西晋
安世高译经:被确认为我国
确凿可考的译经之始 —《明

度五十校计经》

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


佛经 翻译 发展 时期
第二阶段:东晋—隋末(317 – 617 A.C )
清末 甲 午 战 争 后 的 翻 译
维新派对西方政治历史书的大量翻 译
日文书籍的翻译或转译
报社出版社推出大量的翻译作品
翻译理论方面:
严复的信达雅:《天演论·译例言》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梁启超翻译批评、翻译史的贡献: 《西学书目表》,《论译书》、《译 印政治小说序》 ,《佛教之初输 入》、《翻译文学与佛点》、《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