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光学 第四章_光学系统中的光阑与光束限制

工程光学 第四章_光学系统中的光阑与光束限制

A 2 1
2′
B'
30 26.565o 2 (30) D2 2( l1 l2 )
) U1 ) U 2
U 2 (
U 2 arctg arctg
B
A'
44 23.749o 2 (30 20)
D2′的张角最小,最能限制轴上物点 A的成像光束, 为入瞳,即光孔2为孔径光阑,U2为物方孔径角。 光孔2后面无透镜,孔径光阑与出瞳重合,U2′为像方 孔径角。
★景像平面(照片)上弥散斑直径的允许值 y D pp z2 D p z z1 y ★对准平面上对应弥散斑的允许值:z z1 z2 ★远景、近景到入瞳的距离:
z1 2a p1 p p1
z2 2a p p2 p2
z

p
2ap 2ap p1 p2 2a z1 2a z 2


以照相机为例,分析人眼看照片认为是清晰图像的情况:
★ 正确透视距离:观察距离满足照片上各点对人眼睛的 张角,与直接观察空间时各对应点对眼睛的张角相等。
y y' ' tan tan p D
y' D p p y
以下推导 不考虑正负号
眼睛
u
:人眼的
极限分辨角
p
p
清晰像:弥散斑直径对人眼的张角< 人眼的极限分辨角 1 ~ 2
2、透视失真
—— 投影中心前后移动,所得投影像与景物不成比例。
3、景像畸变
二、光学系统的景深
★ 成像空间的景深: 在景象平面上所获得的成清晰像的物空间深度。
近景平面 远景 平面
1 2
入瞳中心: 物空间参数 的起算原点
p1
p2 p
p1
出瞳中心: 像空间参数 的起算原点
例:已知物点A离透镜1的距离为-l =30mm,透镜1的通光 口径D =30mm,光孔2的直径D =22mm,像点A’离透镜的 距离l ´=60mm,透镜与光孔之间距离为d=10mm,试确定 这个系统的孔径光阑、入瞳和出瞳。
1 1 2
1
解:判断孔径光阑:轴上物点的成像张角比较法 1)透镜1的框相对于前面光学系统的像与自身重合。 1 1 1 2)光孔2相对于前面透镜成像: l l f
3、关于孔径光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光路中孔径光阑的判断 Q1: 不同位置的轴上物点,谁是孔径光阑?
Q2: 几个口径确定的透镜组合,如何判断究竟哪个透镜的边 框是孔径光阑? ★追迹光线法:过轴上物点的任一条近轴光线,求其在每个 透镜的投射高度与实际口径的比值,比值最大的透镜的边框 为透镜组的孔径光阑。
1 A B A' 2
透镜焦距:l1 60, l1 30 f 20; 光孔关于透镜的像: 20; l2 d 10, f 20,l2 像的大小: D2 D2 l2 D2 44mm l2
2′
B'
3)D1,D2'对轴上物点A的张角:
U1 arctg arctg D1 2l1
★ 轴上物点对成像张角比较法
Q1
L2
L1
Q1
) U
L2
Q
Q2
A
Q
Q2
a. 将光学系统所有光阑(各个透镜和光圈等),对其前面 的光学系统(物空间)成像,求像之大小和位置; b. 由物位置(轴上点)向各像边缘、第一个透镜边缘分别 作连线, 求张光阑对后面光学系统(像空间)所成像即是出瞳。
理论上,只有共轭的物平面才能在像平面上成清晰像, 其他物点所成的像均为弥散斑。 但当此斑对眼睛的张角小于眼睛的最小分辨角1’时, 人眼看起来仍为一点。此时,该弥散斑可认为是空间点在 平面上的像。
同一位置不同景深的效果
一、光学系统的空间像
1、平面上的空间像:空间点成像于一个像平面上。
对准平面 共轭 景像平面
★远景、近景到对准平面的距离:
pz1 2 p p2 2a z 2 2 2 p1 p p p p 1 , 2 ~ (2a, p, ) 1 2 p 2a p 2a p p2 1
★定义:轴外物点发出的、通过孔径光阑中心的光线。 出瞳
Q1
L1
孔径光阑
Q1
L2
入瞳
Q1
B
A
Q
Q
Q2
Q
Q2
A
B
C
Q2
★ 主光线的入射、出射部分各自通过入瞳及出瞳的中心。
★ 主光线是通过孔径光阑、参与成像的光束的中心光线。
二、视场光阑 (Field Stops)
1、视场光阑:
★物方视场:能够清晰成像的物面范围;
p p2
★对准平面的弥散斑直径: z1
z2
z2 z2
z 2 p p2 2a p2
, z2 ~ a, p, p1, p2 z1
★景像平面的弥散斑直径:
z1 z1
z1 p1 p ★由相似三角形得: 2a p1
p1 p z1 2a p1
三、小结
1、孔径光阑:入瞳、出瞳
轴上物点的成像张角比较法;
光学系统的物(像)方孔径角:轴上物(像)点-入瞳边 缘连线,与光轴的夹角。
2、视场光阑:入射窗、出射窗
第二节 照相系统中的光阑
一、照相机的三个组成部分
镜头、可变光阑(孔径光阑)、感光底片(视场光阑)
光圈简介
光圈英文名称为Aperture,用来控制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 它的大小决定着通过镜头进入感光元件的光线的多少。 表达光圈大小用F值,其中,F=镜头的焦距/镜头的有效口径的直径。
第四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和光束限制

作用:限制成像光束孔径、限制视场(成像范围)。 实例:透镜边缘、框架、特别设置的带孔屏障等。 第一节 第二节 光阑 照相系统的光阑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望远镜系统中成像光束的选择
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与分析 光学系统的景深
§4-1 光阑

组成光学系统的所有零件都有一定的尺寸大小 没有对光学零件的大小加以限制
二、渐晕光阑
(Vignetting stop)
实际中,透镜口径并不不是任意大,轴外物点发出并充满入 瞳的光束不一定能全部通过系统,一部分光可能被光阑阻挡, 就是拦光。 请观察,当视场逐渐增大时,轴外点发出充满孔阑的光束被前后 两个透镜所拦,其中上光线被第2个透镜拦,下光线被第1个透镜 拦。轴外点的实际成像光束孔径要比轴上点小。
1、渐晕现象:像平面的边缘比中间暗(离轴物点)。
一个系统可以有0到2个渐晕光阑。
D 2、渐晕系数: K D
用渐晕系数表示渐晕严重的程度 想一想:①是否所有光学系统都要无渐晕? ②渐晕光阑是否只有一个?
关于问题①: 当孔径和视场都较大时,无渐晕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因为远离 孔阑的透镜直径不能做得太大,且适当拦掉偏离理想成像状态 较远的即像差较大的轴外光束有利于改善像质。 关于问题②: 单向拦光相当于孔阑位于光学系统之外。但孔阑在光学系统内 部时,可能有两个渐晕光阑,一个拦上光线,另一个拦下光线。 特别是全对称系统,必有两个渐晕光阑。
中景深:为使画面中所选择的部分清晰地记
录下来,如拍集体照时,需用中档光圈。
大景深:如果想清晰的照下画面中所有的物 体,这是最佳选择。
曝光: 相机的感光元件在有限的时间(快门速度时间)内接受光, 并成像,这个过程叫做曝光。感光元件,胶片时代是指的胶片, 数码时代指的是感光元件CCD或CMOS。 曝光过度:指由于光圈开得过大、底片的感光度太高或曝光时间
光圈 F 值越小,通光孔径越大,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越多,而且上一 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5.6 ,进光量便多一倍, 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 F 值常常介于 f2.8 f11。
无景深:把前景和背景明显地分离,如拍人 像时,就需要这样的大光圈。
光瞳:孔径光阑的像
★入射光瞳:孔径光阑经其前面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物空间) ——可直接确定入射孔径角 ★出射光瞳:孔径光阑经其后面光学系统所成的像(像空间)
——可直接确定出射孔径角
1)入瞳(或出瞳)为孔径光阑的共轭实像
2)入瞳(或出瞳)为孔径光阑的共轭虚像
——入射(或出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入(或出)瞳的边缘
光阑在光学系统中的作用:

决定像面的照度。

决定系统的视场。
限制光束中偏离理想位置的一些光线, 用以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


拦截系统中有害的杂散光。

光阑分类:
孔径光阑 视场光阑 消杂光光阑 渐晕光阑
2、入射光瞳与出射光瞳(Entrance and Exit pupils)

例1:单个薄透镜系统


实际的光学系统除了应满足前述的物象共轭位置关
系和成像放大率的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成像范围

通常光学系统中用一些中心开孔的薄金属片来合理
地限制成像光束的宽度、位置和成像范围。这些限
制成像光束和成像范围的薄金属片称为光阑。
§4-1 光阑
一、孔径光阑 (Aperture Stops)
1、孔径光阑的定义和作用
★ 对准平面外的空间点,在景象平面产生一个弥散斑。
弥散斑的直径与入瞳直径、与景象平面的距离有关。
★ 平面上的空间像的获得: 以入瞳中心为投影中心,以各空间点的主光 线为投影方向,向对准平面投影,对应投影点在 景象平面上的共轭点即为空间点的平面像。 或:在像空间以出瞳中心为投影中心,仍以各空 间点的主光线为投影方向,各空间像点向景象平 面投影,可得空间点的平面像。
例2:三片型照相镜头
孔径光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