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十一章 激励
期 价值乘以其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该模式可以表示为:
M=V×E 个体积极性=目标价值×完成的概率
例1: 当你成为部门经理的时候,我会给你奖励 一个苹果 例2: 当你成为小组长的时候,我给你 的薪酬翻一倍
弗鲁姆认为,根据期望理论,要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在进行激励时必须 辨 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1.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赫茨伯格认为,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 等。这些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带有预防性,有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 工作现状的作用,故称之为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 另一类因素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感到满意,这 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 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 (二)成就需要理论 ▪ 成就需要理论抛开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 足的前提下,人还有哪些需要。麦克利兰认为,人还有以下三种需要:
▪( 1 ) 权 力
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不同的人对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是不同的。 第二,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其特点是:
亚当斯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公平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之后,他不仅关心 自 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第二,一般来说,员工通过对工作的付出比较其所得。比较所产生的结果有三种:公平、报 酬 过度或报酬不足。 第三,如果员工认为公平,那么他们就会继续以几乎同样的水平做出贡献。相反,在不公平 的 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以期实现其公平: (1)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2)采 取某种行为谋求改变他人的付出或所得; (3)采取某种行为谋求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 (4) 选择另 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 (5)辞去现在的工作。
练习题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
竟是何种需要(什么东西、内容)激励人们从事自己的工作 。
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和双因素 理 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大致有以下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亦称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期 价值乘以其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该模式可以表示为:
M=V×E M:激励力量,激励的作用力大小,个 体的积极性 V:目标效价,对目标的重
要和价值判断
二、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的整个认知过程以及这种认知过程如何与 积 极的行为相联系。
(一)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某一目标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其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
(一)需要层次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属于高级需要,社交的需要起着中间过渡作用。 (2) 当一种迫切的需要未被满足时,它将成为支配行为的优势需要。
(1) 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可以承担个人责任。 (2)喜欢自己设置目标,不满足于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渴望有所作 为。 (3)在选择任务时,希望具有挑战性,敢于冒一定的风险。 (4)把个人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第三,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对国家具有重 要作用。 第四,管理者运用成就需要理论增进成就 对人的激励。
(1)努力与绩效 的关系(可能 性) (2)绩效与 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 这三方面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个人努力→取得绩效→组织奖励→满足个人需要 。
(二)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其所得到的报酬 之 间如何平衡,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激励有什么作用?
二、激励的作用
▪ 在管理中,激励对于发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离管理效率等都具 有很重要的作用。 ▪ (一)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 (二)激励可以发挥人的潜力 ▪ (三)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兴趣 ▪ (四)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 (五)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10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第四篇 领导行为
激励
一、激励的概念
▪ 所谓激励,一般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 激励有三要素:激励对象、激励方式、激励效应,即对谁激励、怎样激励、 激励效果。
▪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激励: (1) 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来看,激励就是把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 而 强化人的行为。 (2) 从内部心理状态来看,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强大力量。 (3) 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 目 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三、激励的影响因素
▪ (一)激励时机(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 ▪ (二)激励频率 ▪ 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是以一个工作周期为时 间单位的。激励频率的高低是由一个工作周期里激励次数的多少所决定的。
▪ (三)激励程度 ▪ 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
▪ (四)激励方向 ▪ 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2.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1)满意与不满意。 (2)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
练习题
二、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的整个认知过程以及这种认知过程如何与 积 极的行为相联系。
(一)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某一目标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其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