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牛铃叮当>>解析第11题表面上好像考察的是引号的作用,但其实考查的是词语的作用和含义。
着重强调过无论是小说的情节作用还是散文的句子作用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对文中人物、事情、实物的对比烘托作用,这一点几乎每考作用题便是重要的踩分点,本次考试也不例外。
具体分析这道题:首先,从含义的角度,要理解关键词“铁牛”“拖拉”的具体含义。
铁牛很显然是比喻,指代拖拉机。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拖拉机,而说“铁牛”呢,显然是为了跟“水牛”相对比。
“拖拉”是动词,我们说过很多遍动词要答出背后的情感态度,那拖拉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很显然根据上下文,“拖拉”应该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而且和“拖拉机”相互呼应。
那么为什么加引号呢?为了突出强调,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12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这道题其实比较简单,按照赏析的步骤,手法、原文概括、效果、情感,很容易拿到满分。
这里使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多角度描写(水深水浅不同),写出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与人相同的灵性,也写了人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
关于主题我们一旦看到写故乡的以前的东西,中心一定是怀旧伤感,有时怀的是过去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等,有时怀念的就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而本文中反复提到的“利益”“拖拉机”等词明显提示了本文属于怀念传统生活(中间戏水的部分也有和谐共生的意味)。
同时这种写故乡的千万不要忘记在主题中写上对家乡的怀念。
第13题为概括题和含义题的结合,首先直接在文中寻找有用信息。
原段中“黑色幽默”之前正是因“利益的驱动”产生的争夺和最后得不偿失的花费之间的反差造成了幽默的效果,这一点基本大家都能写出来,但是很多人会忘记我们还应该去考虑这里“黑色幽默”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与主题相联系,也就是作者从这种现代人注重“利益”和乡间的传统之间的矛盾,虽是“幽默”,但作者明显是表示惋惜无奈伤感的,回答到这种深层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就可以了。
第14题是非常明显的物象作用题,按照“线索+结构作用+象征含义+套话(鲜明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模板,很简单就能答出四点,一是全文线索,二是点题,三是象征乡村耕地的传统文化和我对家乡的情感,深化主旨,四是鲜明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唯一可能不容易想到的是答案中的一句作用“形成背景旋律,增强文章感染力”。
但是此处“术语”至少应该可以答出来。
第15题主旨题加开放题,本题十分简单,结合之前说过的本文主题即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消失的惋惜。
开放题再加上考生自己对与这种社会现象的了解和自己的情感感悟即可。
散文《过岭》解析1.本题考查了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清楚句子的特点,一般而言,这类句子的特点有:含蓄蕴藉有意境,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特殊作用的句子。
就题干这句而言,应属比较含蓄蕴藉的句子,当然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需要透过显现表面,联系文章的中心主旨去理解。
把“云端不能驰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参透作者的本意——脚踏实地,面对现实。
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有了,有时这种含蓄蕴藉的句子具有比喻和象征的特点,答题时需要综合考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2.解答的思路,首先,我们要据题意理清“我”骑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提取属于“我”对骑马感悟的句子,也就是能体现“马性”特点的句子。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概括。
要注意要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失分的原因往往在于要点不全面,表述中关键词不准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本题仍是考查对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题干要求的范围很明确,和上题考查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重合。
概括时,要特别注意选择能体现心理感受的概念,要做到全面准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根据选文第③段“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说明河流并非“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
根据选文第⑦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其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果”,因此“从不同方面”错。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从分析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
先概括胡杨林的特点,再分析它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
作者用“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永远挺起胸膛在走”形容胡杨林,其坚韧顽强的特点就概括了出来。
这样写,与文章讴歌生命的顽强,生命离开河流(水)后就枯萎(死亡)。
从结构上看,河水→胡杨林→人,写胡杨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题目要求对选文标题中的“负重”的内涵进行审美解读。
先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负重”的基本义(因沙漠的阻隔,河流负重前行),再分析其比喻义和象征义(河流象征着生命与文明),最后指出作者(人们)的态度、情感(热爱、眷顾、惶惑等)。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
(6分)【解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此题可从河流(水)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角度切入。
题目要求从“河流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探究,这就明确的答题的思路和角度。
我们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比如河流孕育文化,如黄河文明(文化),河流孕育、滋润生命等。
另外题目要求进行“思考”,这里的思考应当是阅读本文后的一种感悟,即从本文中悟出了有关河流与文化、生命的哪些哲理性思考,可从当前的热点——环保、文明传承等角度切入。
回答时选一个点即可,要切口小,作深入剖析,答案要点(观点)从选文中来。
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语文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语文科考试说明是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而编制,具体说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语文卷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并选编了题型示例,以帮助师生理解《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本说明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和“考试范围与要求”做如下具体阐释。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确定我省语文科考试范围并提出考试要求。
考试范围: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的散文和小说部分。
对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的理解如下:(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可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内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考查时,多是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