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归于泥土耿立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

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

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

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

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

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

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

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

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地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

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

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

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

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

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

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

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

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

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

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

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

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

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

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

”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

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土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

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

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

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

“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

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

”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

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上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⑥段中“报应” “它就给你脸子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 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对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抒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解析:A项,“设置悬念”不恰当;B项,“泥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说法不当,“报应” “它就给你脸子看”意在强调人如果亏待了土地,土地就不会给人带来沉稳的收获;D 项,“表达了对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文中无此意。

答案:CE2. 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

解析: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可以从对内容主旨的表达、结构层次的推进或转折、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来思考。

文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模式:(1) 概括内容+对内容主旨的表达的作用;(2) 结构上的作用, 一方面是丰富文章内容, 具体阐释了文章开头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 另一方面为下文作铺垫。

参考答案: ①父亲敲砸土块的言行, 写出了他对泥土的敬畏与依恋,形象地表现了在泥土中劳作已成为父亲这一代农民的生活方式, 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他们已离不开土地, 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 使文章变得具体可感, 同时增添了泥土对乡村、对生命的美好意义。

②叙写父亲“敲砸土块”一事, 为下文的议论阐发文章主旨作了铺垫。

3. 联系全文,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④段和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首先要考虑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第④段中赋予响雷和泥土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显然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第⑩段除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外, 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然后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外, 还要注意这两处文字分别写了动态的泥土和静态的泥土, 要分析出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第④段画线部分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禁不住诱惑时单纯可爱的动态美; 第⑩段画线句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泥土睡觉时的成熟、安详的静态美。

动静结合,节气的对比写出了泥土让人热爱与依恋的特性, 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

4•《庄子•在宥》中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 谈谈你对“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

解析:回答此题,应注意审题,“归于泥土”是文题,理解应从全篇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联系生活体验作适当的阐发;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

参考答案:要点:①“我”回故乡,泥土把故乡记在皮肤上,在“我”的皮肤上刻上乡村的徽章,故乡的泥土、故乡的一切永远让人眷顾; ②惊蛰回归,泥土释放生命,送走一茬庄稼,泥土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深情赞美泥土的无私奉献精神; ③来了霜降,泥土回归宁静,人对土地应心存感激,亲近和敬重生长收获、养育生命的泥土; ④生命归于泥土,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农民以在泥土中的收获来计量生命的长度,启示人生应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才能收获如泥土般的沉稳、宁静与满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 题。

听,剧院的钟声铃声郭启宏①远远望去,一座庞大的建筑,没有围墙,没有石狮子,只横陈着一方巨石,若披襟,如袒腹,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在繁盛的闹市区,肯定是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这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②当我迎台阶拾级而上,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总会油然而生更在亲切之上的神圣感。

我无数次来到这里,却总如同初瞻乍见,无数次怀着赤子之心诚惶诚恐地仰望,无数次检身自省唯恐愧对。

我的作品在这里上演,我在这里看到更多的演出。

仔细一想,除了这里,我很少到其他场所看话剧。

是习惯?是偏爱?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沉迷于艺术,我讨厌商业炒作。

③悠悠然,钟声传来。

一记,沉寂了交头接耳;两记,肇始了端坐敛神;三记,进入了屏声静息,整个剧场寂寂然,听得见银针落地声。

呀,这是戏剧的期待!随着戏剧的流程,便有了戏剧的发现,又有了期待与发现的更迭,更有了危机、冲突、必需场面、高潮、突转……钟声把我们带入戏剧的世界,一个没有俗世纷扰的艺术的世界,一个彰显人性瑰丽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唤醒了我,戏剧结束了,却又让我继续着戏剧的美好,我的灵魂似乎也净化了。

观众的掌声交汇着崇高心灵的混响,正当此际,黄金陡然失色,权势变得卑微,能感知的是精神的大境界。

④钟声悠悠,回响在这里,好奇怪,又回响在千里之外。

不久前,上海大剧院演出北京人艺的五部话剧。

幕启之际,忽然响起悠扬而熟悉的钟声,一记,两记,三记……原来聪明机变的上海人,把首都剧场的钟声引到上海大剧院。

他们说,人艺的钟声有一种魔力,叫演员进入角色,叫观众进入戏剧。

因为第一场演出剧目是《知己》,作为编剧,我有幸临其境,闻其声,如故人语暖,如亲眷情长,一时间充盈着温馨的氛围,我感动得几欲落泪。

我又想起正在后台候场的艺术家,想起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情怀,他们的精神。

此刻,他们同样谛听着熟悉的钟声,他们一定和我一样,心中升腾起神圣的艺术感悟。

⑤到过首都剧场的人,对钟声的体验大致与我相似。

然而君知否?还有一种声音,非观众所能尽知,那就是铃声,清脆而急促,是人艺排演场的铃声。

⑥据老一辈人艺人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故宫处理一批库存,人艺人挑了几样东西,有舞台的幕布,有练功房的镜子,还有一只按铃。

按铃派作何用?置诸排演场,为导演所专用,是焦菊隐等“四大导演”的手中物。

遥想当年,按铃一声脆响,排演场肃穆起来,没有窃窃私语声,没有嘎嘎皮鞋响,当然也没有手机、iPad游戏声!“戏比天大”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演职人员心里。

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⑦为了若斯奇妙,我喜欢坐在导演身旁,默默注视着,思考着。

我对导演说, 我愿做个哑兵不插一句话。

我无意“偷艺” ,只是希望在从平面到立体的演绎中获取舞台感,这将有益于编剧的感悟。

于是, 在导演的铃声里,我得到了艺术的“特权” ,我与导演、演员共呼吸、同梦想, 极尽悲与欢的洗礼、形与神的张扬。

这只按铃已经脱俗,而成为神圣的具象, 使我们面对艺术,有如剑悬头上, 教我们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松弛、懈怠和亵渎;也可以比作西西弗斯之石, 是命运施加的惩罚, 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无法登顶的艺术如同推石上山败绩的叠加, 而戏剧人荒谬的幸福感恰恰产生于负重推举之际虚幻的雄豪, 所谓“荡胸生层云”, “一览众山小”!⑧事实上,当年的按铃早已消失在“文革”的烟尘里,现在的按铃是件“复制品”。

无妨, 月之恒兮日之升, 忽忽过了三十多年, 复制品也成了文物! 世上多少物事, 大凡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便腐朽也能化为神奇。

我曾经好奇地审视着这只按铃,虽曰替代,却无刻舟寻剑的憨傻, 倒有薪尽火传的真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