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 重的经济和 ____________。
政治危机
【学习反馈】
1.(判断)余粮收集制使苏俄农民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 )
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
×
×
3.(思考)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一 学者王斯德、叶书宗认为,否 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 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 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材料一中王斯德、叶书宗认为应结合 当 时 苏 俄 的 __历__史_条__件_____ 对 “ 战 时 共 产主义”政策进行客观评价,二人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条件下 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11 __积_极__性_____,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学习反馈】
1.(判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农民可以自由支配收获的全部粮食。 ()
2.(判断)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途径。
()
3.(思考)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 个
材料三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 思考:材料三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 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
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 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 大突破?
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 [答案] 提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16 __反__法_西__斯___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17 __重__工_业_____,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18 __计__划_指__令___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19 ___苏__联_解__体____的重要原因之一。
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表明苏联的_农__业_集__体_化_____ 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 1929 年
运动从农民身上索取过多,影响 7 月到 1930 年 7 月,牛减少了 32%,马减少
了农业发展;同时也间接反映出 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3)流通:取消 ____________。 ( 4 ) 分 配 : 实 行 实 物 分自配由制贸。易
__________。
国有化
(5)其他:实行普遍 ______________。 4.特色:兼有“战时”和义“务共劳动产制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
(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特点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新经济政策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 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
经验教训 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 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相同点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是( )
A.实行粮食税
C
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C.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D.允许自由贸易
[解析] “新”指社会主义建设方案,“旧”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A、 B、D三项都属于旧,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 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名师点拨】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 的方针。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历史纵横】 (教材第96页)本段文字阐述了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的伤害。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 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这种做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伤害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本单元主要讲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教训。核心 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元 1.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以
后,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又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促进了

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局势的作用,也是对社会 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 我们错了。”为此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试答:________________
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苏维埃□12 ___社_会__主_义__共_和__国______联盟正式成立。
(2)1924 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苏联通过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 思考: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 概 括 “ 斯大 林 模 式 ” 的 主 要特
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 点。
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 [答案] 提示:特点:政府主导,
【图示巧记】 新经济政策
【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同时也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 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随着社 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政策所取代。
【图示巧记】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 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 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 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表明十月革命后,苏俄试图用 “ __战__时_共__产_主__义______” 直 接 过 渡 到 社 会主义,但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课前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 ____________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 _____国_内_战_争,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财力
3.内容
(1)农业:实行 ____余__粮_收_集_制_____。
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怎样的
经济政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 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 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斯大林模式。
【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历史纵横】 (教材第94页)本段文字阐述了余粮收集制的内容以及影响。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 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 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 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
课堂合作探究
主题一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项目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内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容 分配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来自政策 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它使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苏联的持久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
2.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经历了几次改革,但都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模式”,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迟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 主义道路,导致苏联解体。
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 理体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 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缺少群众监 督,导致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学习反馈】
1.(判断)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 ( )
2.(判断)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 ()
× ×
3.(思考)“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 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指的 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导学
历史
必修② ·人教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