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五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220-581)Keyword:以礼入律本节重点:北朝法律的建立与“律统”的延续魏晋,指曹氏所建之魏朝(220-265)与两晋,与魏同时尚有吴与蜀。
西晋(265-316)统一五十年,随即偏安江南,史为东晋(318-420),与北方民族王朝对峙,即汉、赵、前秦、后凉等十六国(316-439)。
东晋亡后,南朝继之为宋、齐、梁、陈(420-589)。
北朝为鲜卑所统一,史称北魏(439-534),之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4-557)、北齐(550-557)北周(557-581)。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一)魏《新律》与三国立法魏创建者曹操“少机警”,素揽“申商之法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嫌汉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听得科半,使从半减也。
”又定“定甲子科,犯釱左右趾者易以木械,是时乏铁,故易以木焉”。
当时曹操因欲降服天下,故意减少汉之科罚。
魏明帝曹叡下诏改定刑制,命司空陈群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
《新律》内容已经亡佚,目前仅存序言。
从序文中可知1.在汉律基础上新增篇目,减少科条:由于东汉科令过多,实施无常,使人无所遵循。
新律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矣。
2.改九章之“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
“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
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
故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
”3.十八篇之篇目为刑名、盗、贼、捕、杂、户、劫掠、诈、毁亡、告劾、系讯、断狱、请赇、兴擅、留、惊事、偿赃、免坐。
篇目名称有的沿用《法经》、《九章律》旧名,有的是经过删改新增。
4.新律的编纂,有助于自汉以来“律统”的延续,也使“法统”精神能够延续。
(二)蜀之立法蜀(221-263)建立政权后以正统自居,诸葛亮等继承汉律,制定《蜀科》。
诸葛亮少时自比管仲、乐毅,颇尚法家。
《三国志》“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吴之立法吴(220-280)“令有司尽写科条”。
二、西晋《泰始律》和东晋南朝的立法(一)《泰始律》的意义西晋修订了《晋律》,武帝泰始四年颁行,史称《泰始律》。
1.泰始律的篇数篇名:《晋书·刑法志》:“就汉九章增十一篇,仍其族类,正其体号,改旧律为《刑名》、《法例》,辨《囚律》为《告劾》、《系讯》、《断狱》,分《盗律》为《请赇》、《诈伪》、《水火》、《毁亡》,因事类为《卫宫》、《违制》,撰《周官》为《诸侯律》,合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言。
”律文本身亡佚,然可知泰始律为二十篇,前七篇为汉九章律旧名,后十三篇为汉魏律中分出或新增。
2.律外之法:泰始律外的补充法律形式西晋法律除泰始律外,还有令、品式、章程、故事。
晋律“务从简约”,将不少汉魏旧律改定为令。
《晋书·刑法志》:“其余未宜除者,若军事、田农、酤酒,未得皆从人心,权设其法,太平当除,故不入律,悉以为令。
”史称晋令四十篇,二千三百零六条,九万八千六百四十三言。
各级官府办事遵循品式章程,所办之事例称为故事。
《晋书·刑法志》:“其常事品式章程,各还其府,为故事。
”《唐六典》注:“晋贾充等撰律令,兼删定当时制诏之条,为故事三十卷,与律令并行。
”3.删繁为简:晋律对汉律的删除大整理晋律比汉律规范简约,条目仅为汉律的十分之一。
精简了法律条文,影响极大。
(二)注疏与律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法学,可称为“律学”。
法学的意义及范围较广,律学的意义及范围较狭。
律学可以说是法学的一部分。
晋书刑法志:“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
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
天子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
”律家是讲求刑名狱讼之学的法律家,他们奉命制定法律,解释法律,运用法律。
他们每就前代的刑律,加以修订。
张斐所为晋律注解是我国法律解释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全书虽已佚失,但仍可从《晋书·刑法志》张斐《注律表》中得知其中部分内容。
“夫律者,当慎其变,审其理。
”“夫刑者,司理之官;理者,求情之机,情者,心神之使。
”“夫刑而上者谓之道,刑而下者谓之器”“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违忠欺上谓之谩,背信藏巧谓之诈,亏礼废节谓之不敬,两讼相趣谓之斗,两和相害谓之戏,无变斩击谓之贼,不意误犯谓之过失,逆节绝理谓之不道,陵上僭贵谓之恶逆,将害未发谓之戕,唱首先言谓之造意,二人对议谓之谋,制众建计谓之率,不和谓之强,攻恶谓之略,三人谓之群,取非其物谓之盗,货财之利谓之赃:凡二十者,律义之较名也。
”在中国法制史上,张裴《律表》名气极大,是首次由法理、司法原则,而并非是注释章句来理解法律。
(三)东晋与南朝的法律修订与继承1.律统的继承东晋和宋沿用泰始律,梁武帝时,“删定郎王植之,集注张、杜旧律,合为一书,凡一千五百三十条(《永明律》),事未施行,其文殆灭,法度能言之。
于是以为兼尚书删定郎,使损益植之旧本,以为《梁律》。
”“定为二十篇:一曰刑名,二曰法例,三曰盗劫,四曰贼叛,五曰诈伪,六曰受赇,七曰告劾,八曰讨捕,九曰系讯,十曰断狱,十一曰杂,十二曰户,十三曰擅兴,十四曰毁亡,十五曰卫宫,十六曰水火,十七曰仓库,十八曰厩,十九曰关市,二十曰违制。
”(《隋书·刑法志》)陈武帝即位“令与尚书删定郎范泉参定律令。
又敕尚书仆射沈钦、吏部尚书徐陵、兼尚书左丞宗元饶、兼尚书左丞贺朗参知其事,制《律》三十卷,《令律》四十卷。
采酌前代,条流冗杂,纲目虽多,博而非要。
其制唯重清议禁锢之科。
若缙绅之族,犯亏名教,不孝及内乱者,发诏弃之,终身不齿。
”2.南朝律学的衰微晋室南渡之后,政治及社会风气渐起变化,社会清流崇尚清谈,士大夫志气消沉,不以国计民生为重。
当时之人以“论经礼者谓之俗生,说法理者名为俗吏”。
政治及社会风气如此,律学之不受重视自系必然之结果。
东晋以后,宋齐梁陈四朝,律学亦无进步。
陈亡之后,以晋律为代表的南律系统遂绝。
三、北魏、北齐的北朝立法史家对北朝律评价极高:“律分南北二支”,北优于南。
(程树德《九朝律考》)(一)从部族习惯法到制定成文法鲜卑传统“礼俗纯朴,刑禁疏简。
宣帝南迁,复置四部大人,坐王庭决辞讼,以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囹圄考讯之法,诸犯罪者,皆临时决遣。
”“昭成建国二年,当死者,听其家献金马以赎;犯大逆者,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男女不以礼交皆死;民相杀者,听与死家马牛四十九头,及送葬器物以平之;”(《魏书·刑罚志》)北魏兴起后屡次修律,在太和十六年(492)颁订律令。
北魏律应有二十篇,亡佚。
得实为刑名、法例、宫卫、违制、户、厩牧、擅兴、贼律、盗律、斗、系讯、诈伪、杂、捕亡、断狱。
可知魏律基本上是沿袭汉晋之律。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正始定律,既兼采江左,而其中河西之因子即魏晋文化在凉州之遗留及发展者,特为显著,故元魏之刑律取精用宏,转胜于江左承用之西晋旧律”。
“元魏刑律,实综汇中原士族仅传之汉学,及永嘉乱后河西流域儒者所保持或发展之汉、魏、晋文化,并加以江左所承西晋以来之律学,此诚可谓集当日之大成者。
”(二)成文法的发展1.东魏《麟趾格》北魏以格代科,又因在麟趾殿与群臣删定,故名麟趾格。
2.北齐律《隋书·刑法志》:“(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尚书令、赵郡王睿等,奏上《齐律》十二篇:一曰名例,二曰禁卫,三曰婚户,四曰擅兴,五曰违制,六曰诈伪,七曰斗讼,八曰贼盗,九曰捕断,十曰毁损,十一曰厩牧,十二曰杂。
其定罪九百四十九条。
又上《新令》四十卷,大抵采魏、晋故事。
”3.北周律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制“《大律》,凡二十五篇:一曰刑名,二曰法例,三曰祀享,四曰朝会,五曰婚姻,六曰户禁,七曰水火,八曰兴缮,九曰卫宫,十曰市廛,十一曰斗竞,十二曰劫盗,十三曰贼叛,十四曰毁亡,十五曰违制,十六曰关津,十七曰诸侯,十八曰厩牧,十九曰杂犯,二十曰诈伪,二十一曰请求,二十二曰告言,二十三曰逃亡,二十四曰系讯,二十五曰断狱。
大凡定罪一千五百三十七条。
”相较齐律:“其大略滋章,条流苛密,比于齐法,烦而不要。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特点(一)法典形式与体例的规范魏晋以前法律形式有律、令、科、比、故事,至晋重定律典后,律为基本法典,主要又以刑事法规为主。
《晋书·刑法志》:“若军事、田农、酤酒,未得皆从人心,权设其法,太平当除,故不入律,悉以为令。
施行制度,以此设教,违令有罪则入律。
其常事品式章程,各还其府,为故事。
”晋时的令作为律外之法。
此外尚有式与故事。
至北朝又有“格”之发展。
魏、晋律的篇目,对北朝与南朝的律法都产生了莫大影响。
魏改“具律”(具其罪罚之加减,类法典总则)为刑名,西晋又自刑名分出“法例”篇,北齐律将之合一,称作“名例”,唐朝继之,沿用至清末。
(二)废肉刑与五刑制度形成1.魏晋之五刑:汉文帝当时欲废肉刑,但事实上终汉之世部分肉刑并未完全废止。
魏定“新律”,制为五刑:死、髡、(完、作)、赎、罚金。
2.西晋时刘颂为廷尉,上言“今死刑重,故非命者众;生刑轻,故罪不禁奸。
所以然者,肉刑不用之所致也。
”、“古者用刑以止刑,今反于此。
”、“今宜取死刑之限轻,及三犯逃亡淫盗,悉以肉刑代之。
”但肉刑始终未复。
3.北魏、北齐定五刑为杖、鞭、耐、流、死,北周定为:杖、鞭、徒、流、死。
五刑制度定型。
《隋书·刑法志》“(北齐)其制,刑名五:一曰死,重者轘之,其次枭首,并陈尸三日;无市者,列于乡亭显处。
其次斩刑,殊身首。
其次绞刑,死而不殊。
凡四等。
二曰流刑,谓论犯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百,髡之,投于边裔,以为兵卒,未有道里之差。
其不合远配者,男子长徒,女子配舂,并六年。
三曰刑罪,即耐罪也。
有五岁、四岁、三岁、二岁、一岁之差。
凡五等。
各加鞭一百。
其五岁者,又加笞八十,四岁者六十,三岁者四十,二岁者二十,一岁者无笞。
并锁输左校而不髡。
无保者钳之。
妇人配舂及掖庭织。
四曰鞭,有一百、八十、六十、五十、四十之差,凡五等。
五曰杖,有三十、二十、十之差,凡三等。
赎罪旧以金,皆代以中绢。
死一百匹,流九十二匹,刑五岁七十八匹,四岁六十四匹,三岁五十匹,二岁三十六匹。
各通鞭笞论。
一岁无笞,则通鞭二十四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