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与作用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借助组织或自身的权利对他人施加影响,并使被影响人的行为或态度发生变化,以达成组织或团体的特定目标或愿望。
在这个定义中有三层意思:(1)权力在领导者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
(2)领导是一种艺术创造过程。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组织目标。
(二)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指指导和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其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
领导的职能归结起来主要是处理三方面的关系。
1.处理人的关系
2.处理事的关系
3.处理时间的关系
(三)领导的作用
拿破仑认为“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我国也有类似的俗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见领导者对于组织的重要程度。
1.指挥引导的作用
2.沟通协调的作用
3.控制驾驭的作用
4.激励调动的作用
二、领导的权利
(一)五种领导权利
弗伦奇和瑞文提出了权利的五个基础或源泉:强制、奖赏、法定、专家和感召,并通过表7-1对一个人是具备一种还是多种权利基础进行了确定。
表7-1 权利基础的测定
1.强制性权利
2.奖赏性权利
3.法定性权利
4.专家性权利
5.感召性权利
前三种是职位权利或制度权利,它是因为领导者处于这个职位上才获得的权利;后两种是个人权利,它更多的是因为领导这个人,而不是因为领导者处于某一个高位上而得到下属的信任和追随。
领导的个人权利是建立在一下基础之上的:①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
②良好的工作关系。
领导人要重点处理好工作中的三种关系,一是自己权利管辖范围以外的人员的关系,在缺乏常规权利的条件下努力克服阻力、谋求合作;二是与部下的关系,这需要领导人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交道;三是与上司的关系,这需要领导人研究如何去管理老板。
③良好的个人履历和声誉。
(二)权利使用的原则
1.谨慎使用原则
2.廉明公正的原则
3.例外处理的原则
三、领导与管理与异同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在于指导、协作、关系、个人品质和产出上(见表7-2)。
下面具体从四个阶段详细区别管理与领导的差别。
(一)制定计划阶段
(二)配置资源阶段
(三)执行计划阶段
(四)实时反馈阶段
第二节领导理论
领导是一个组织能否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关键因素。
20世纪初到30年代,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比较注重于领导者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研究的内容包括:身体特征、个性特征和才智特征等。
主要的理论有斯托格迪尔的领到个人因素论和吉赛利的领导品质论。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后期,领导理论的研究以研究领导行为为主。
主要的理论有勒溫的三种领导风格类型、利客特的支持关系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20世纪70年代迄今,属于领导权变理论研究阶段。
主要的理论有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罗伯·斯的途径-目标理论,以及提出后由保罗·赫西和肯尼斯·布兰德予以发展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一、领导特制理论
总体上看,成为优秀领导者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平平,大部分人都具备,但能否成为领导者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经历。
领导特质理论按其对领导特质的来源进行解释可以分为传统领导特特质理论和现代特质理论。
二、领导行为理论
(一)勒温的三种领导风格类型
美国依阿华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勒温及其小组通过对团队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发现团队的领导们通常表现出不同的领导风格,这些领导风格对团体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他将领导风格划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的。
1.专制型领导
这种领导风格的主要优点是:决策制定和执行速度快,可以使问题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主要缺点是个人独断专行,主要靠行政命令来维护领导者的权威。
2.民主型领导
这种领导风格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还能使决策得到认可和接受,从而减少执行的阻力,并增强下属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热情。
主要缺点是决策制定过程长,耗时时间多,可能错失良机。
3.放任型领导
主要缺点是领导者的无为而治,可能导致下属各自为政,容易造成意见分歧、人际关系淡薄、无政府主义。
(二)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
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在伦西·利克特的主持下,对领导行为方式进行了长期研究。
利克特在《管理的新模式》中,将领导行为方式归纳为以下四种(见表7-4):
1.专制—命令式
2.开明—命令式
3.协商式
4.参与式
(三)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得克萨斯大学的罗伯特·R·布莱克和简·S·穆顿在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
1.“1.1”贫乏的管理模式
2.“1.9”俱乐部管理模式
3.“5.5”中庸管理模式
4.“9.1”独裁管理模式
5.“9.9”团队模式
三、领导权变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提出为标志,产生了领导权变理论。
(一)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菲德勒,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及和管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管理心理学和实证环境分析为理论基础研究领导学,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
领导效果取决于环境条件,而影响环境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权变理论据此得出三个最为重要的结论:
第一,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
第二,职位权利。
第三,任务的具体化。
(二)途径—目标理论
继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之后,20世纪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罗伯特·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
该理论把依万斯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结合起来。
途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与工作有关的目标。
途径—目标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组织成员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组织成员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
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
图7-3 途径—目标理论
途径—目标理论对领导方式提出四类指导性建议:①指令型领导方式对拜权主义者更合适;②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官僚化,领导者越应表现出
支持型行为,降低指令型行为;③对“内在控制点”类型的人,参与型领导更加合适,因为这些人更愿意对自己的生活施加更多的影响;④下属如果感到工作缺乏挑战性,成就型领导为他们设置更高目标,将会提高下属的努力水平,从而达到高绩效的预期。
同时,路径—目标理论建议领导者的职能应包括:①教授和提供方向使通向工作目标的途径更容易。
②减少阻碍目标实现的路障。
③通过提高实现目标绩效者的收益来增加个人满意的机会。
(三)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科曼首先提出,先后由保罗·赫西和肯尼斯·布兰查德予以发展,也称为情景领导理论。
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
(1)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低关系)
(2)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
(3)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高关系)
(4)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低关系)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将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作为一个情境因素,考察能够取得最好效能的领导方式是怎样因不同情境而权变的。
赫西和布兰查德将成熟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
它包括两项要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下属成熟度划分为四个阶段:第I阶段:这些人对于执行某任务既无能为力又不情愿。
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
第II阶段:这些人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
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足够的技能。
第III阶段: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
第IV阶段: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他们做的工作。
四、领导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事务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
(二)领袖魅力的领导
具有领袖魅力的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包括:有一个远景目标,能够清晰生动地描述这个目标,愿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前进、不畏失败;对环境限制及下属的需要十分敏感;行为表现常常超乎常规(见表7-8)。
(三)远景规划的领导
愿景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宗旨。
②价值。
③信仰。
④形象。
愿景规划的领导具备三种品质:向他人解释愿景的能力;不但通过言语而且通过行为表达愿景的能力;在不同领导情景中施展并运用愿景的能力。
第三节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
一、领导素质
(一)拥有高智商
(二)拥有高逆商
(三)拥有高情商
(四)正直诚信
二、领导艺术
(一)领导艺术的重要性(二)领导艺术的特点
1.灵活性
2.经验性
3.多样性
4.创造性
(三)领导艺术的应用
1.合理用人的艺术
2.合理用时的艺术
3.合理授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