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大德育_视界中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_政治教育_心理教育的比较
_大德育_视界中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_政治教育_心理教育的比较
&#’
止语言混乱, 规范基本用语, 是很有裨益的。 (一) 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教育, 规范的教育。 其作用
在于保持道德导向的一元性和道德底线的一元性, 促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积累 “人 文 力 ” , 为法制建设提供道德基础和协同力量; 其任 务是提高道德认识, 陶冶道德情感, 锻炼道德意志, 确立 道德信念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 其内容包括共产主义 道德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教育、 社会主义 人道主义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爱情婚姻家庭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等。 道德教育应坚持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 性相结合的原则、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督导 ( 职业道德 )、 传承 ( 家 教育途径包括宣传 ( 社会公德 )、 庭美德 )、 陶冶 ( 个人品德 ) , 具体方法有道德意识 提 高 法 、 道德情感培养法、 道德习惯养成法等, 道德教育具有价 值性、 渗透性、 践行性、 内省性、 广泛性等特点。 &*’ 广义的思想教育指对人的各方面思想、 观点产生影 响的教育, 狭义的思想教育指形成一定世界观、 人生观 的教育。作为一种认知性的教育, 其作用在于促进价值 意识的觉醒, 促进价值观念的更新, 传递一定的价值标 准和价值选择标准,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能力和理想、 信念、 信仰, 促进社会、 政治系统的凝聚和稳定; 其任务 是以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对整 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 逐步引导 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培养人们勇于 实践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等, 其 中, 世界观教育是基础, 价值观教育是主体, 人生观教育 是归宿。思想教育应坚持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 则、 导向性与民主性相结合的原则、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 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教育途径主要通过灌输、 疏 导、 转化、 体验、 实践等, 具体方法包括思想作风转变法、 理想树立法、 思想阵地建设法等, 思想教育具有先导性、 理论性、 系统性、 探索性、 渐进性、 工具性等特点。 道德与思想同属于上层建筑,都属于社会意识形 态, 两者关系紧密, 所以不能将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割 裂开来, 单方面强调道德教育的生成而忽视思想教育的 引导, 就无法提升道德的理想; 而单方面强调思想教育 的引导而忽视道德教育的生成, 不仅道德会滑坡、 沦丧, 而且思想教育本身也会显得空泛。但是, 因为道德具有 浓厚的个体性和思想具有浓厚的阶级性, 所以, 道德教 育与思想教育的教育宗旨、 教育内容、 教育原则、 途径、
!"#其一, 在的作用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政治带有很强
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 高的教育活动。 ())$ 年 ’ 月 $* 日 教 育 部 颁 发 的 《关 于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中 指出,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心 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 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 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 自我管理、 学习成 才、 人际交往、 交友恋爱、 求职择业、 人格发展和情绪调 节等方面的困惑, 提高健康水平, 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 人们把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常常混 为一谈, 在教育学生时不自觉地把心理问题道德化抑或 片面将学生道德问题心理化, 夸大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 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甚至主张用它全面取代传统学校 德育。我们知道, 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在观念、 方法、 内 容上, 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功能, 是学校德育一种有效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中青年学者论坛
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 并强调中小学校都要加强心 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 年 $ 月 !% 日颁发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指 出, 德育工作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 热 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 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 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社 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 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至此, 德育内容 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 形成了包括道德 教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心理教育四大板块的 “大 德 育” 格局。 由于德育概念逐渐被泛化, 内容逐渐膨胀, 以致人 们在使用德育概念时, 界定不明, 比如当下人们在谈论 德育时, 就有广义、 狭义或 “大德育” 、 “ 小德育” 之说。所 谓狭义地理解德育, 谓之 “小德育” , 仅指道德教育; 所谓 广义地理解德育, 谓之 “大德育” 。即便对于 “大德育” 的 大小认识人们也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包括政治教育、 思 想教育、 道德教育, 有的认为包括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有的认为包括政治教育、 思想教 育、 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还有的认为包括政治教 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纪教育、 心理教育, 等等。 由
中青年学者论坛
“大德育” 视界中道德教育与思想 教育、 政治教育、 心理教育的比较
!
胡斌武 陈晓丽
当前, 不仅高等院校与中小学、 德育工作者与非德 育工作者所指谓的 “德育” 不一致, 甚至德育工作者本身 所指谓的 “德育” 也不一致, 往往与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心理教育、 个性教育等概念混为一谈。术语的混乱反映 了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和学科的发展不成熟, 概念的泛 滥将会导致思维甚至思想的混乱, 所以, 很有必要规范 德育概念, 比较德育术语, 这是加强德育现代化建设, 推 进德育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一、 我国的 “大德育” 格局及诘难 尽管我国的德育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 不过, 西方
方法各不相同, 不可将二者随意嫁接抑或错位。用道德 教育的内容、 原则、 途径、 方法去进行思想教育或者用思 想教育的内容、 原则、 途径、 方法去进行道德教育, 都是
!!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青年学者论坛
有害无益的。 (二) 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思想、 政 治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 制度所决定, 受教育方针、 目的制约。 政治思想与法律思 想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所以, 广义的政治教育包括法 制教育。政治教育是一种方向性的教育, 其作用在于传 播主导性的政治观和民主法制观, 培养人们的政治参与 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 培育政治变革的意识条件, 维护 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与政治稳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社 会主义道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教育。 政治教育应坚持讲政治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原则、 讲政治与育人为本相 统一的教育原则,教育途径包括引导进行政治学习、 组 织开展政治活动、规范管理和依法管理政治组织等, 具 体方法包括政治信仰确立法、 政治参与引导法、 政治行 为调控法等, 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 主导性、 倾向性、 控 制性、 斗争性等特点。 政治和道德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 同 属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一 样, 不仅是满足社会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体现社 会建设的需要。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 道德教育可以用来为政治服务, 但是政治教育与道德教 育在内容、 存在方式、 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 对社会存
$%%& 年 $$ 月颁发的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 试
行 *》 指出, “ 德育即思想、 政治和品德 教 育 ” 。几年间, 德 育从 “即 思 想 品 德 和 政 治 教 育 ” 转变到 “即 思 想 、 政治和 品德教育” 。 再次, 从 “德育即思想、 政治和品德教育” 演进到 “德 育即政治、 思想、 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随着个性心理 品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心理品 质教育作为一项独立的教育内容正式列入各级学校德 育大纲, 德育内涵再次膨胀。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 纲 ) 试 行 *》 提出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 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 高等学校德育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 年 ! 月 !+ 日 颁 发 的 《中学德育大纲》 和 $%%# 年 ’ 月 $, 日颁发的 《中小学 德育工作规程》 中则明确界定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 思想、道德 和 心 理 品 质 教 育 ” ; !""" 年 $! 月 $( 日 颁 发 的 《中 共 中 央 办 公 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要把思 想政治教育、 品德教育、 纪化过程中, 德育的内涵与 外延不断嬗变, 形成了 “大德育” 概念。 首先, 从 “德 育 即 政 治 教 育 ” 演进到 “德 育 即 思 想 政 治教育” 。由于受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政 治斗争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德 育 即 政 治 教育” 的观念长期流行, 甚至连 “德育” 概念也被 “政治教 育” 替代。 到 !" 世纪 #" 年代,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 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 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 独立的组成部分, 德育才从单纯的 “政 治 教 育 ” 转变成 “政 治 思 想 教 育 ” ; 随着思想教育地位的不断攀升, 又从 “德育即政治思想教育” 演进成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 其次, 从 “德 育 即 思 想 品 德 和 政 治 教 育 ” 演进到 “德 育即思想、 政治和品德教育” 。 随着品德教育逐渐从思想 教育中分离出来, 品德教育又成为德育相对独立的组成 部分, 而且随着其地位的不断攀升, 品德教育在德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