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一、概念题1.约束(binding)答:在国际贸易中,约束一般是指税率的约束,即“约束”关税的税率。
约束税率是指经过谈判达成协议而固定下来的关税税率。
按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各国应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有选择的产品对产品的方式,或者为有关缔约国所接受的多边的程序进行谈判,谈判结果固定下来的各国税则商品的税率为约束税率,汇总起来形成减让表,作为总协定的一个附属部分付诸实施。
按关贸总协定规定,关税减让谈判有四种减让形式来约束关税的税率:①降低关税并约束在降低了的关税水平;②约束现行关税税率;③约束在现行关税水平以上的某个关税水平;④约束免税待遇。
2.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political argument for free trade)答: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是指,尽管理论上可能还有比自由贸易更好的政策,但从政治上认可和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更重要。
现实中的贸易政策经常会由具有特殊利益关系的集团所左右,而不考虑国家的成本与收益。
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某些选择性的关税和出口补贴政策能够增进整体社会福利,但现实中,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在制定一套干预贸易的详细计划时都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控制,从而成为在有政治影响的部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如果上述观点正确的话,那么倡导自由贸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答:集体行动是指关于经济活动中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
如果某项活动或者福利的获得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集体行动问题就出现了,即决策集体的每个成员必须单方面决定是否参与提供某种集体产品。
因为集体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使得不为集体产品的提供付出成本的集团成员也可以获得集体产品。
集团越大,分享收益的人越多,个人的行动对集团利益的影响越小,集团内的成员“搭便车”的动机就越强烈。
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个人的自愿,集体产品的供给将是不足的,集体产品不可能依靠个人的自愿提供来解决。
因此,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4.特惠贸易协定(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答:特惠贸易协定是指各签约方之间相互减让关税或实行其他贸易优惠措施,但不将其给予非签约方的贸易优惠协定。
由于这种协定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因而一般被世界贸易组织所禁止。
但是,如果它能够促进签约方之间的自由贸易,那么世界贸易组织就允许其存在。
如下两种方式的特惠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1)自由贸易区,各签约方设立对外关税率,但相互之间免除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2)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率,而成员国之间则是“特惠”的。
5.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答: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参加同盟的国家划为一个关税区域,在区域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同时对区域外采取统一的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等措施。
关税同盟是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关税同盟可以分为完全关税同盟和不完全关税同盟。
完全关税同盟是指将各加盟国的关税完全废除,这种关税同盟按惯例不受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约束。
但事实上,当关税同盟成立时,各国原有的关税并不能立即完全废除,为避免引起经济混乱,只能循序渐进。
所以,在过渡时期,加盟国仍有一些关税存在,这种情况就是“不完全关税同盟”。
不完全关税同盟由于不能避免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约束,因此必须取得同盟外其他各国的谅解。
6.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答: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用以说明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经典例子。
犯罪嫌疑人甲和乙共同作案后被警察抓住,警察缺乏充分的证据对他们进行指控,因此需要他们相互提供彼此犯罪的证据。
警察将他们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内进行审讯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2年(表中右下角单元);如果两人都抵赖,因证据不足,各判刑1年(表中左上角单元);如果一个坦白,一个抵赖,坦白者从宽释放,抵赖者从严判刑4年(表中左下角或右上角单元)。
表中每一格的两个数字代表对应的行动组合下两个嫌疑人的收益(判刑是负收益),第一个数字代表甲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代表乙的收益。
尽管对双方来说,都抵赖(合作)的结果比都坦白(不合作)的结果要好,但是自利动机使两人均不会选择抵赖。
在乙选择坦白时,甲的最优策略是坦白;在乙选择抵赖时,甲的最优策略也是坦白。
即不管乙如何行动,甲的最优策略均为坦白。
乙面临的情况和甲完全一样,所以乙的最优策略也是坦白。
因此,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尽管双方都抵赖的结果明显比都坦白好,但是这样做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尽管它是集体理性的。
实际上,即使双方在被审讯之前达成了合作协议,都选择抵赖,这个协议也不会被遵守。
因为遵守协议不符合个人利益,理性的自利主义者不会遵守协议。
7.国内市场失灵(domestic market failures)答:国内市场失灵是指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应有功能,导致生产者剩余没有正确衡量成本和收益。
国内市场失灵论认为,对国内市场而言,只有当其他所有市场都能正常发挥作用时,自由放任的政策才是最理想的政策;如果在某些市场上存在市场失灵现象,那么政府干预虽然可能扭曲某一市场的激励机制,但也会抵消市场失灵,从而带来净收益,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对国际贸易而言,由于国内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使得贸易保护比贸易自由更能促进一国的福利。
可见,国内市场失灵是从国内市场的失灵现象中为政府采取国际贸易保护与干预政策寻找根据的一种理论。
8.寻租(rent-seeking)答:寻租是指为了达到某种垄断势力或获取超额利润而支付的租金或成本。
这一概念由戈登、图洛克于1967年最早阐述,并由克鲁格于1974年正式引入经济学。
传统理论认为垄断的形成本身没有成本,而寻租理论则认为形成垄断是由于利用了一部分的实际资源。
有关寻租的大部分讨论一般集中在由政府培养或保护的垄断上,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强有力的垄断形式。
寻租理论说明:存在一个确定的个人寻租而引起的净社会损失领域。
图洛克和克鲁格认为,寻求利润的厂商会努力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垄断,其间完全由个人进行或由政府资助,这样投入的资源正好与获得垄断而增加的盈利相等。
于是代表垄断高价造成的超额利润的部分资源就被耗费掉了,而不是由消费者向垄断者转移。
这种资源的耗费是用于取得垄断这种非生产性的活动。
形成垄断的活动也是一种竞争性产业,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投入寻租活动的所有资源等于所有的垄断利润。
由于垄断会产生类似租金的垄断利润,追求利润的动机总会使一些人进行争取垄断地位的活动,这样形成垄断的活动就吸引了许多资源投入,结果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和巨大的资源浪费。
9.支持自由贸易效率(efficiency case for free trade)答:支持自由贸易的效率依据是指,关税会给小国经济造成净损失(如图9-1中阴影部分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损失来自于关税扭曲了该国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动因。
但是,采用自由贸易政策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消除上述扭曲并增进整个社会福利。
因此,一国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图9-1 支持自由贸易的效率依据10.赞成关税的贸易条件改善论(terms of trade argument for a tariff)答:赞成关税的贸易条件改善论是指对一个能够影响国际价格的大国而言,关税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的幅度大于关税带来的成本,所以,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可能会超过其成本。
理论上存在一个关税水平,即最优关税,能够使一国的福利水平达到最大。
对最优关税的解释参见本章概念题第21题“最优关税”。
11.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答:自由贸易区是指一国在其本土内划定的置于海关辖区之外、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区域,或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
就一国国内的自由贸易区来说,外国货物一般可以免征关税,并且允许在区内自由储存、取样、分级、装卸、重新包装、贴标签等;就国与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来说,区内各成员取消各自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使区域内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但各成员仍各自保持独立的对区外非成员的贸易壁垒。
12.次优理论(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答:次优理论是指,如果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足,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
通俗而言,次优理论的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中至少有一个不能得到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次优理论的政策含义是:①否定了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基础;②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应当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应该依照某些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
13.《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答:《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是指1947年签署、1948年生效的关于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贸易条约,同时也是负责实施该协定、组织缔约方之间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和解决贸易争端的非正式国际组织。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各缔约方政府在处理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