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五、简答题(简明回答要点即可)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启发式教学原则含义及要求是什么?(4分)【本题PPT上找不到,答案来源:】含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3.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是什么?(4分)①组织好讲授内容;②讲授要有启发性;③讲授语言要有艺术性;④板书设计。

(少而精;要完整;要有启发性)4.古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哪些?(6分)1.学校的产生,学校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强调机械灌输与体罚。

5.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

6.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5.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6分)根本劳动特点是“育人性”1.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创造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示范性。

3.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集体性(协作性)。

4.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周期性。

6.劳动效果的滞后性(迟效性)。

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新的生产力。

7.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分)狭义教育的含义是学校教育,故问题变成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6分)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观察力)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思维力)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阶段。

4.巩固教材,增强记忆。

(记忆力)5.运用教材,形成技能、技巧。

(综合能力)6.检查学习效果,获得反馈。

(调节教学活动)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3分)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10.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包括哪些内容?(15分)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

5.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

知识结构: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教育理论。

能力结构:1.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表达能力;4.教育机智;5.自我控制能力;6.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7.科学研究的能力;8.社会交往能力等。

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4分)(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三)知行统一的原则(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12.简述学科课程理论。

(6分)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取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其特点是:①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②重视教材的逻辑体系;③强调训练的价值。

优点是便于教与学,便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缺点是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这种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13.启发式与注入式教学的区别有哪些?(10分)①哲学观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②学生观不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客体③教学观不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向学生灌注知识的过程④教学目的不同:培养造就聪明的创新者;培养唯上唯书的书呆子⑤教学措施不同: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单一的硬灌来压制和束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⑥效果观不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智14.当代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5分)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景—陶冶式和示范—模仿式。

15.教学原则有哪些?(4分)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六、论述题1.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依据ppt:1.教学目的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内容正确(科学性与思想性) 3.教学方法恰当 4.教学结构紧凑(组织得好) 5.教学基本功好 6.师生积极性高7.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依据题库;参考答案1:(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具有正确的教学内容。

(3)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综合贯彻教学原则。

(5)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6)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参考答案2:(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合理的教学进程。

(5)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参考答案3:(1)综合贯彻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目的。

(2)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3)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4)注意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参考答案4:(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2)上好一堂课应具备下列条件:①目的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恰当。

④语言清晰。

⑤组织得好。

⑥积极性高。

(3)联系实际。

以上几点要求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条件,我们上好一堂课,评议一堂课,就要看教师在课上如何创造和运用这些条件取得了怎样的实际效果。

2.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他们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

它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

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情感是认识升华为信念,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动力的作用。

③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为完成预定道德目的自觉地克服一定障碍,坚持或改变道德行为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人能否达到一定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④行—即道德行为,它是指与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相联系的行为举止。

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起调节、驱动和控制作用。

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作指导,方向不明,容易产生盲目性;没有情,知难发展为信念,没有信念,知就不可能转化为行动,意和行也就缺乏内部动力;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也难做到坚持不懈;没有行,知、情、意都无法表现和检验。

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总结概括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是完全正确的。

3.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顺序进行。

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具有独立性,各因素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不平衡,因此,德育过程应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德育过程的开端,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3.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运用要求。

(一)选择的依据1.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3.根据学科性质和教材特点;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5.教师自身的条件;6.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时间、设备等);(二)运用的标准: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4.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生产性)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新的生产力。

(三)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与教育先行的认识1.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经济对教育起着制约作用;教育会推动经济发展。

那么,教育投资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能否度量,自然会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2.关于教育先行: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者的任务,教育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

如果教育不在生产活动之前培养好所需要的劳动力,即使有了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原材料,生产活动也是无法进行。

因此,在新的建设项目投资之前,教育应当先行一步,预先培养好必需的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

如果两者配合得好,建设项目就可迅速上马,在短期内取得经济效益。

这是教育先行的好处。

否则,教育先行的物质条件不具备;教育先行将出现“头脑外流”、高学历的人失业,造成社会矛盾。

5.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依据PPT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和有利条件。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不同步。

④教学必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依据题库:参考答案1:(1)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力。

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事实、属性、本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在千万年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

智力是大脑皮层反映与分析现实世界的活动能力,一般指认识能力。

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的发展不能凭空进行,主要通过学习知识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智力,智力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