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过程。
据此回答3~4题。
3.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A.石灰岩
B. 片岩
C. 板岩
D. 石英砂岩
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4题。
6、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5·浙江)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7、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8.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
D.安山岩、玄武岩
(15•上海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回答9~10题。
9、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10、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4·海南地理)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
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
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P地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1
2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12.(2014·大纲卷,6,4分)下图中K 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 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2013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14.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水能
D .太阳能
15.(2013广东文综,1,4分)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
B .地壳运动
C .变质作用
D .风化作用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简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 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A 或B)处的板块一致。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