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沙拣金----给材料作文,如何提炼观点一、教学背景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占了学科教学的近半比重,进入高中,这一点体现得更加明显。
高二阶段,写作训练的重点是议论文,和高一阶段的记叙文写作训练相比,难度无疑是加大了。
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广的阅读面、丰富的知识积累,还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正确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结合实际,抒一己之见。
行文中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故初写议论文时,学生总是叫苦连天,跑题作文也是屡见不鲜。
针对这些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教材中写作部分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教研组对高二上学期的议论文写作训练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规划。
根本原则就是从基础抓起,从简单写起,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具体分为五步:第一步,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尝试写作(命题作文);第二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种最简单但又很实用的议论文结构模式—并列式结构(半命题作文);第三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递进式议论文结构模式(话题作文);第四步,针对给材料作文,教学生如何提炼正确的观点,概述材料,写好开头;第五步,针对给材料作文,指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提炼出准确且新颖的观点。
下学期主要针对论据的积累、选择和使用,安排写作训练。
本次课,所做的是第四步――针对给材料作文,教学生如何提炼正确的观点,概述材料,写好开头。
现阶段高中议论文考察,多会出现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四种情况,而这四者之间,给材料作文又占了考场作文的较大比重,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难审题、最易跑题的一类。
因此,在学生写作议论文之初,我们就很有必要进行这样一堂关于审题立意的作文指导课了。
二、教学设想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概述材料,提炼观点,这个问题看似不大,但却十分复杂,不同教师也总结出了不同的方法。
若想将所有的方法都教给学生,那是一堂作文课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本次课就从学生实际出发,只讲解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查原因、抓关键、辨是非,同时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审视材料,提倡一题多解。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材料,形成段落文字,并且当堂展示。
三、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为了配合教材,指导学生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学以致用,在材料的选择上,我尽量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在教师例讲的三则材料中:第一则:战国时代,七雄争霸,战乱频繁。
地处西陲的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采取个个攻破的策略,逐渐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此间,六国为了争霸,各自居心叵测,甚至争相割地赂秦,以致不能联合抗秦,最终走向灭亡。
但好景不长,曾经凭借武力一举夺得天下的秦朝,仅仅统治了十几年,就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涉及到课内三篇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询的《六国论》。
关于秦朝和六国灭亡的原因,课内文章已有论述,讲解起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故采取边回顾边讲解的方式,引出所要讲解的方法即可。
第二则:唐黎是河南省1996年高考女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
由于家境贫寒,正为几千元的学费发愁。
此时,有一厂家上门允诺,只要她在电视上说是喝了该厂的口服液才使她头脑敏捷,考上大学的,就可得到一万元的广告费。
可是唐黎拒绝了,她说:“俺家穷,从来没喝过那健脑口服液。
如果我为贪钱说瞎话,今后我在社会上怎么做人呢?”出发点:虽为课外资料,但离学生生活比较近,观点也不难提出;从德育方面,希望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第三则: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鹜。
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相对较难理解,但很多同学初中都学过《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所以理解难度也就降低了。
另外由于本则材料很适于多角度分析,所以由它引出下面要讲的“如何概述材料”这一问题,就是顺水推舟了。
用于学生练习的材料,虽然选自课外,但基本上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可以和上面所讲的内容联系起来,二是让学生有兴趣写,三是尽量贴近当今时代。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几个准确提炼观点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概述材料,引出观点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关注时事,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重难点:重点--多角度分析材料、准确提炼观点。
难点--从不同角度概述材料,引出观点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议论文按照出题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
大家写给材料议论文最怕犯哪一个错误,而且一犯这个错误,我们的作文就不可能得到高分,甚至及格都难。
生:跑题!师:对!我们写作议论文最怕老师在批语中写上冷冰冰的“跑题”两个大字,感觉自己的辛苦付出好像就被这两个字一掌击倒。
如果我们把考官所给的材料看作是一盘沙子,那我们的观点就应该是隐藏在其中的金珠子,如何披沙拣金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披沙拣金,即如何提炼观点。
二、教师举例讲解例1:我们先来看一段熟知的历史事件――战国时代,七雄争霸,战乱频繁。
地处西陲的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采取个个攻破的策略,逐渐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此间,六国为了争霸,各自居心叵测,甚至争相割地赂秦,以致不能联合抗秦,最终走向灭亡。
但好景不长,曾经凭借武力一举夺得天下的秦朝,仅仅统治了十几年,就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讲析:曾经所向披靡、一统天下的秦朝为什么仅存十几年就灭亡了呢?→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制定方针、政策,要因时而异!总结:“无因不成果”,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无因不成果”,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方法一:查原因例2:我们来看一个高考女状元的故事――唐黎是河南省1996年高考女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
由于家境贫寒,正为几千元的学费发愁。
此时,有一厂家上门允诺,只要她在电视上说是喝了该厂的口服液才使她头脑敏捷,考上大学的,就可得到一万元的广告费。
可是唐黎拒绝了,她说:“俺家穷,从来没喝过那健脑口服液。
如果我为贪钱说瞎话,今后我在社会上怎么做人呢?”讲析:论点:莫为金钱说瞎话→舍利取义做人要诚实总结:考题所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方法二:抓关键例3:第三种方法是――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
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方法三:辨是非材料: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鹜。
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讲析: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
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鹜”,“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
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教师提示:鼓励使用不同方法,多角度分析材料每则材料都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角度观察,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此,鼓励大家在审题立意时,使用不同方法,多角度看待问题,并从中选择一个准确而新颖,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观点进行写作。
例如:针对材料一,北宋的策论大师从六国灭亡的角度出发,同样是查原因,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而对于材料三,我们从好事者和维纳斯两个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
选择合适的观点,将下面两段话补充完整个:①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而不能顺其自然呢?②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
面对美丽的维纳斯,众多好事之徒,想尽各种方案,要为她接上断臂,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维纳斯的美并没有因为断臂受到丝毫削减。
甚或说,这断臂就是她美的一部分了。
她美得很自然,至于要接上断臂的想法,只不过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于是,我不禁感叹:①。
维纳斯的断臂,在很多人眼里无疑是一种缺憾,于是有人想为她接上断臂,达到所谓的“十全十美”。
十全十美固然好,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十全十美带来完美的同时也带走了缺憾所留下的无限遐想。
当你发现想象是多么重要时,你就会发现:②。
注意上面两段文字在概述材料方面的不同表达,为了引出各自的观点,与观点保持一致,每段文字在概述中都对材料进行了特意地处理。
段1为了强调“顺气自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从好事者的“一厢情愿”和不明智之举说起,表明了鲜明的否定态度。
而段2的中心论点是“缺憾也是一种美”,所以在概述材料时,作者没有过多则被那些“好事之徒”,而是重在强调“缺憾留给人们的无限遐想,有时比十全十美带来的完美更加宝贵。
”由上引出概述材料需要注意的几点:①选好概述的角度,概述的材料要与观点保持一致。
②概述材料的语言应力求简洁,尽量用较少的文字或一句话概述材料。
③概述材料的位置一般放在开头,有利于作者因材料而发表议论。
④表达观点的句子应力求简洁、准确,句式和位置可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安排。
三、根据以上所学,进行当堂训练――材料一:有个洋人要做西服,他拿西服样子给中国裁缝,几天后新西服做好了。
西洋人一看,中国裁缝仿造得惟妙惟肖。
但翻到后面,突然发现挖去一块,又补了一块。
西洋人感到奇怪,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裁缝说:“我是完全照你的样式做的呀!”西洋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旧西服后面有个补丁。
材料二:王清亮,吉林响水镇凤凰坨村农民,小学文化程度。
家境贫寒的他从小就特别喜欢飞机,想当飞行员。
18岁那年,他产生“自己造飞机”的念头。
2004年开始造飞机,2005年首次试飞失败。
2006年再次试飞,由于技术问题,前轮爆裂,被迫停飞。
但22岁的王清亮仍梦想成功。
他说:“我就想试一把,不用专业人员,不用图纸,就靠自己的想象造飞机。
这架飞机只要飞起一尺,我就算成功了!”要求:从上面两则材料中任意选择一则,自选角度,概述材料,提炼观点,写成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段落。
(注意概述材料要和观点保持一致)学生当堂写作并展示。
附录:备选练习材料1. 翁方纲和刘石庵都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
翁方纲一生研究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最佩服唐代虞世南、欧阳询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