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中国社会变迁
1.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
A .1998--1900年
B .1901--1911年
C .1912--1927年
D .1928--1937年
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 .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3.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
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5.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 .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7.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
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材料题: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地点特色
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答案】·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
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
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选择题1-8:CABCB,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