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型题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B、伤寒性肝炎、脾炎C、I 型变态反应D、III 型变态反应E、中毒性肝炎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A、属沙门菌属的A 群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D、Vi 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 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A、内毒素B、肠毒素C、外毒素D、神经毒素E、细胞毒素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A、普通型伤寒患者B、暴发型伤寒患者C、慢性带菌者D、伤寒恢复期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O”均升高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达反应“H”升高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反应阴性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D、肥达反应阳性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A、粪培养B、骨髓培养C、血培养D、肥达反应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肠出血B、中毒性心肌炎C、溶血尿毒综合征D、中毒性肝炎E、肠穿孔9.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A、病后第1 周B、病后第3~4 周C. 病后第2 周D. 病前1 周E、病后第5 周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A、H 抗体B、O 抗体C、A 抗体D、B 抗体E、Vi 抗体11.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A、起病后第1 周B、起病后第2-4 周C、起病前 1 周D、起病后第5 周E、起病后第6 周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A、大便培养B、肥达反应C、血培养D、尿培养E、补体结合试验A2 型题13.成人,持续发热8 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 次,偶有粘液,2 年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的诊断是A、细菌性痢疾B、急性血吸虫病C、伤寒D、阿米巴痢疾E、急性病毒性肝炎14.女,35 岁,反复发热35 天,患者持续高热10 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 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 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体温38.5℃,肝在肋下2cm,脾在肋下 1.5cm,血象:WBC 3.0×109/L,N 0.70,L0.30,肝功能检查:ALT 200U/L,TBIL 16μmol/L,大便隐血实验++,最可能的诊断是A、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B、全身粟粒性结核C、病毒性肝炎D、伤寒复发E、阿米巴病15.男,20 岁,稽留高热已3 周,伴腹胀、腹泻入院,当晚突然出现腹痛,体温骤降至35.5℃,脉搏120 次/分,血压60/45mmHg,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肝浊音界缩小,血象:WBC 18.0×109/L,N 0.88,L 0.12,肥达反应H 1:320,O 1:320,OX 1:80,最可能的诊断是A、胃溃疡穿孔B、阑尾炎穿孔C、胆囊炎胆囊穿孔D、阿米巴痢疾肠穿孔E、伤寒肠穿孔16.男,34 岁,农民,持续发热13 天,伴腹泻7 天,大便稀,4~5 次/天。
4 小时前突然右下腹剧痛,随后感心慌、出汗、腹胀,下腹广泛压痛,右下腹明显,有肌紧张及反跳痛。
血象:WBC 19.6×109/L,N 0.92,L 0.08, 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血吸虫病并发阑尾炎B、阿米巴痢疾并发肠穿孔C、肠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D、伤寒并发肠穿孔E、结肠肿瘤腹腔转移17.关于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A、起病时有急性胃肠炎症状B、发热多呈驰张型C、毒血症状较轻,但胃肠症状较显著D、出血与穿孔少见E、副伤寒甲复发机会较伤寒少18.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确的A、病程第1~2 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但阳性者不一定都是现症病人D、病程第3~4 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19.伤寒的病原学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 群B、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C、有荚膜D、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但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更佳E、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群后释放出内毒素20.小儿伤寒特点不正确的是A、发热以弛张型为多B、胃肠道症状不明显C、肝脾肿大较常见D、易并发支气管肺炎E、病死率较低21.老年伤寒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通常发热不高但易出现虚脱B、常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C、持续胃肠功能紊乱D、病程迁延,恢复慢E、病死率较低22.关于肥达反应下列哪项错误A、应用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等5 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B、对伤寒与副伤寒有确定诊断价值C、通常在病后1 周左右出现抗体D、第3~4 周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E、约有10~30%患者肥达反应始终为阴性23.女性,30 岁,船员,8 月1 日开始持续发热12 天,伴头痛、畏寒、腹泻、纳差,右下腹轻压痛,肝肋下2.5cm,软,无压痛,脾肋下1cm, 体查:体温40℃,ALT 90U/L,HBSAg(-),肥达反应:H: 1/160,O: 1/80, 血象WBC 4.0×109/L,N 0.65,L 0.35, 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B、疟疾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D、伤寒(暴发型)E、阿米巴肝脓肿A3 型题问题24~26男,15 岁,学生,不规则发热半个月,体温38~40℃,无畏寒、寒战,伴食欲不振、腹胀,近日出现精神恍惚,谵妄,听力下降,在当地不规则用过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
体查:体温40℃,脉搏100 次/ 分,血压:98/79mmHg,表情呆滞,心肺无异常,腹软,右下腹轻压痛,肝右肋0.5cm,脾左肋下1cm,血象:WBC 4.0×109/L,N 0.65,L 0.3524.最可能的诊断是A、败血症B、疟疾C、伤寒D、病毒性肝炎E、恶性组织细胞病25.确诊最好进行下列哪项检查A、血培养B、骨髓培养C、肥达反应D、小便培养E、大便培养26.下列哪项处理是错误的A、选用喹诺酮类抗菌治疗B、卧床休息C、易于消化,少纤维饮食D、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E、腹胀用肛管排气+新斯的明B1 型题问题27~28AB.C.头孢菌素类D.氯霉素E、阿莫西林27.多重耐药性伤寒病原治疗首选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28.妊♘合并伤寒病原治疗忌用.喹诺酮类问题29~31A、确诊伤寒病人B、伤寒带菌者C、斑疹伤寒D、支持临床诊断伤寒E、副伤寒丙29.长程发热,脾脏肿大,粒细胞减少,骨髓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确诊伤寒病人30.慢性腹泻患者大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伤寒带菌者31.持续发热2 周,伴腹泻、脾大,血清肥达反应H: 1/320,O: 1/320,OX19: 1/80 支持临床诊断伤寒问题32~36B、O1:80 H1:160 A1:40 B1:40C、O1:160 H1:160 A1:320 B1:40D、O1:160 H1:40 A1:40 B1:32032.肥达反应阴性A、O1:40 H1:40 A1:40 B1:4033.伤寒早期34.伤寒菌苗预防接种35.副伤寒甲E、O1:40 H1:320 A1:320 B1:32036.副伤寒乙问题37~4137、霍乱B、分泌性腹泻38、菌痢A、侵袭性腹泻39、阿米巴痢疾C、果浆样大便40、伤寒D、嗜酸性粒细胞减少41、急性血吸虫病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答案部分A1 型题1.A2.C3.A4.C5.A6.E7.B8.E9.B 10.E 11.B 12.CA2 型题13.C 14.D 15.D 16.E 17.E 18.B 19.B 20.B 21.E 22.B 23.CA3 型题24.C 25.B 26.EB1 型题27.A 28.C 29.A 30.B 31.D 32.A 33.B 34.E 35.C 36.D 37.B 38.A 39.C 40.D 4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