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

这一规定()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为苏俄赢得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 项;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

]2.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C[粮食产量出现低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俄国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俄国是一战的战胜国而非战败国,排除A项;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3.(2019·江淮十校联考)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

此规定()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A[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

]4.(2018·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完善了苏俄市场经济体制B.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D.助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D[新经济政策主张把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通过这一措施吸收外国资金,有利于推进苏俄的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苏俄当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

]5.(2019·银川质检)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

这说明了()A.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B.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C.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D.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C[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是利用“老式风镐”,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到1927年实施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可见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农业与工业发展的比较,故D项错误。

] 6.(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

有人认为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B.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B[部分经济学家对苏联模式的看法不能表明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有人认为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可以看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苏联模式表示认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认可是因为西方受经济大危机影响时,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选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没有提及自由主义,排除D项。

]7.(2018·济宁一模)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

由此可见苏联政府()A.修改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C.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D.对计划经济体制做出重大调整B[结合所学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相符,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材料涉及的是“二五”计划的规定,并非取得的成果,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出现重大调整,在1956年才出现调整,故D项错误。

]8.苏联“一五”计划期间,集体农庄的收成(统计见下表)不令人满意。

这主要是因为()C.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A[材料反映出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歉收,其主要原因是集体农庄内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缺少劳动积极性,故A项正确。

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是集体农庄歉收带来的影响,错误。

]9.(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1956年春,苏共中央决定对1935年制定的《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

上述措施旨在()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B.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材料中“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措施,排除;此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10.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

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C[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没有建立新的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给了农业以及部分中央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利用了“斯大林模式”的“独裁主义”,即不自觉地延续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苏联经济注入了活力,排除D项。

]11.(2018·衡水摸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而到70年代则扩大了。

这反映出()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功B.美苏争夺重点的转移C.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苏联改革趋向于保守D[苏联解体表明西方和平演变成功,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整个冷战期间,美苏的争夺重点一直是在欧洲并未转移,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了“滞胀”阶段而发展放缓,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步伐逐渐放缓且日趋保守,因而与美国经济差距日益拉大,故D项正确。

]12.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

一位市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那是因为,为了获得每月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

”这反映了() 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D[题干材料说明苏联副食品供应难以满足人们需要,这是因为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失调导致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得不到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

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

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

(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2)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实行“一化三改”,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第(3)问,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