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骨与关节发育畸形王培源okppt课件
骨与关节发育畸形王培源okppt课件
34
1、椎体融合 (vertebral coalition)
又称阻滞椎(vertebral blocks),发育中 脊椎分节不良
最常见于腰椎和颈椎 完全融合,椎间隙消失 部分融合,残留部分椎间盘痕迹,或只残
留骨性椎板 可侵犯椎体或椎体附件同时受累 融合椎体高度不变或稍增加,前后径稍小
35
CT:左右椎板未闭合,其间存有裂隙及脊 膜膨出
MRI:同CT所见,可判断膨出脊膜的内容及 性质
39
女性,9岁,几乎每晚遗尿,双下肢活动无异常。
40
41
女,2月。发现骶尾部包块两个月,囊性,包块周围 有毛发,无红肿。
42
43
44
45
46
5、侧向半椎体及矢状椎体裂
多为胚胎期软骨中心发育不良所致 胎儿椎体在骨发育过程中,借冠状及矢状
Hilgenreiner线
15
16
17
18
其他测量方法
(1)内侧关节间隙(泪滴距)
➢干骺端的内侧缘与相邻髋臼壁的距离,左右相 差不超过1.5mm。增宽为髋关节外侧脱位
(2)外侧线(Calve氏线)
➢髂翼的外侧面与股骨颈外侧面间的弧形连线, 正常为连续
19
20
(3)Shenton线
近排腕骨形成以月骨为顶端的锥形排列,嵌 在尺、桡骨“V”切迹内
腕骨角(正常为130°)变小
6
女,13岁,左前臂畸形半年余。
7
(二)并指畸形
最常见手部畸形 单侧或双侧、男多于女 常见于中环指间 可为软组织连接、骨性连结 指端并指畸形:仅末节指指合并,常伴多
指、短指畸形8Fra bibliotek9(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第五节 骨关节发育畸形
医学影像学教研室 王培源
1
骨关节发育畸形
一、四肢畸形
二、躯干骨畸形
马德隆畸形
胸廓畸形
并指畸形
脊柱畸形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马蹄内翻足
2
一、四肢畸形
3
患儿,女,13岁,因“双前臂弯曲畸形”入院。 体检:身高约140厘米,双上肢短小,前臂弯曲,旋 转稍受限,否认有家族史。
痹和胸部病变 女性多见,常伴有脊柱扭曲畸形,胸廓变
形和驼背 多发生于胸椎上部,其次胸腰段,呈“S”
形
55
测量方法 Lippman-Cobb法:原发侧弯的上端椎体上
缘和下端椎体的下缘各画一直线,二者垂 线的夹角即侧弯角,适于侧弯大于50度 Ferguson法:原发侧弯两端椎体中心点和 侧弯顶点椎体中心点连线的夹角。适于侧 弯小于50度
4
(一)马德隆畸形
(Madelung deformity)
临床与病理
桡骨远端内侧骨骺发育障碍,外侧骨骺及 尺骨发育正常。桡骨变短弯曲,下尺桡关 节脱位和继发性腕骨排列异常
多见于女性,常双侧发病 特征表现为手背背屈,尺骨茎突异常突出,
手与前臂的形状如“枪刺刀”
5
影像学表现
桡骨短而弯,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及尺侧明显 倾斜,内侧缺损;尺骨相对增长并向远端和 背侧突出,二者形成“V”形切迹
翻、后足内翻、跖屈,用足尖或外缘行走, 步态不稳
29
影像学表现
距骨扁而宽,近端关节面切迹状,距骨中 轴线向外偏离第一跖骨(正常通过第一跖 骨)
跟骨短而宽,内翻及上移位 舟骨呈楔形 前足内翻并呈马蹄形 足弓凹陷,跖骨互相靠拢 第五跖骨肥大,第一跖骨萎缩
30
31
32
33
二、脊柱畸形
在斜位片上,正常椎弓形似猎狗,狗鼻表示同侧 横 突,狗眼为椎弓根轴位相,狗耳示上关节突,狗 颈部示椎弓狭部,狗腿示两侧的下关节突,狗身 为椎板
62
椎弓狭部不连接相当于狗颈断裂,或称为项圈征
63
脊椎滑脱 滑脱程度以Meyerding测量法适用
64
CT、MRI
CT上方椎体向前移位,使椎体后缘与椎弓间的距 离增宽,椎管前后径增加,椎弓峡部层面可显示 不连
13
髋臼角
➢通过两侧髋臼“Y”形软骨顶点划一直线 (Hilgenreiner线)与从髋臼外上缘向“Y” 形软骨中心点连一直线构成的夹角为髋臼角
➢正常值为30º~12º,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小, 出生时为30º,1岁23º,2岁20º,以后每增加1 岁,减小1º,10岁时为12º左右,即成人髋臼角
14
36
2、环枕融合
环椎和枕骨间分节不完全 完全或部分 严重畸形合并齿状突上移或环枢关节脱位
37
4、脊椎裂
指因两侧椎板不联合形成的先天性裂隙 缺损部常被软骨或纤维组织所填充 大多数为隐性脊椎裂,最常累及腰骶部 也可合并脊髓、脊膜膨出
38
影像表现
X线:左、右椎板不融合,常合并椎弓根间 距的增宽及游离棘突。脊膜膨出正位相显 示为与脊椎裂的部位相重合的圆形软组织 密度影
到弹响 Barlow检查(“弹出”试验 )半脱位或后脱位 患儿走路较晚,会阴部加宽,跛行或鸭步态 Galeazzi征和Allis征(下肢短缩试验)阳性 Trendelenburg实验(牵拉患侧小腿时,股骨头如打气管
样,可以上下移动)阳性
12
影像表现
X线表现 髋臼浅而不规则,髋臼角增大 股骨头发育小于对侧 常合并有骨骺的缺血坏死
正位: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间)裂隙、 密度增高、结构紊乱
侧位:椎弓峡部自后上斜向前下方的裂隙 状低密度影,边缘可硬化,断端错位分离
双斜位:项圈征-椎弓峡部纵行带状透亮裂 隙
60
61
Meyerding氏将骶椎上面分为四等份,衡量L5椎体 向前滑动的程度:L5椎体向前滑动超过骶椎上面 1/4者为I度,超过1/2者为II度,超过3/4者为Ⅲ 度
56
57
8、椎弓峡部不连及脊椎滑脱
椎弓峡部不连是指脊椎的椎弓峡部骨不连 接,也称椎弓崩解
先天发育不良、应力性骨折、或二者都有 由于椎弓峡部不连导致的椎体向前不同程
度移位称为脊椎滑脱
58
临床
20-40岁 男:女=2:1 多发生于第五腰椎 单侧或双侧 下腰痛、向髋部和下肢放射
59
影像学表现
裂隙分为前后及左右四个软骨化骨中心 如果成对的椎体软骨化骨中心的一个不发
育,则形成成侧向半椎体 X线表现为尖端指向不发育侧的楔形,伴不
同程度脊柱侧弯
47
48
49
两个软骨中心联合异常,椎体成为左右两 个三角形骨块,称矢状椎体裂
正位X线:椎体中央部很细,形似蝴蝶的两 翼,称为蝴蝶椎(butterfly vertebra)
包含髋臼发育不良及髋关节不稳两层含义, 又称髋关节发育异常(DDP)
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 男女发病率约1:5 多双侧发病
10
病理
机械因素:怀孕后期羊水过少和臀位致髋 关节受力异常
功能性因素:DDP患儿雌激素水平较高 髋关节不稳定,髋臼得不到股骨头的刺激
而发育不良
11
临床表现
大腿内侧皮纹不对称,下肢不等长 Ortolani检查(“弹进”试验 )感到股骨头滑入髋臼或听
➢股骨颈内缘与同侧闭孔上缘形成连续的弧形线, 正常为连续
(4)Perkin方格
➢在Hilgenreiner线的基础上,经髋臼外上缘引 其垂线,称为Perkin线,二线相交形成象限为 Perkin方格,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象限
21
22
(5)C-E角(center-edge angle)
➢股骨头中心点之间连一直线,同时做通过股骨 头中心点的垂线,后再通过中心点划髋臼外缘 的切线,后两条线的夹角即为C-E角
MRI矢状面可观察脊椎的移位。峡部不连呈低信号 影,横断面可显示椎管前后径增加。椎体骨髓因 受力改变信号变化,开始为长T1长T2信号,然后 脂肪化而呈高信号,最后为骨质硬化的低信号
65
66
➢C-E角减小,提示髋关节脱位
23
24
25
CT:观察脱位复位情况 MRI:观察软骨,发现治疗造成的股骨头
骨骺缺血坏死 超声:可于新生儿期发现髋关节发育异常
26
27
28
(四)马蹄内翻足
最常见足部畸形,男女比为2:1,双侧多 见。可合并其他畸形
病因不明 生后即有畸形,逐渐加重。前足内收,内
50
51
52
6、移行椎
脊柱错误分节所致 脊椎总数不变。但交界处脊椎变异 腰椎骶化:L5一侧或双侧横突宽而过长,
与髂骨骨性融合或形成假关节、或与骶椎 融合 骶椎腰化:骶椎出现与骶翼分离的横突, 或S1-2出现椎间盘
53
54
7、脊柱侧弯
原发性:病因不明 继发性:继发于先天性脊柱畸形、小儿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