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2、试着背诵第四段,并给本段拟写小标题。分析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3、第四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迁移运用
文章第四段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月下荷塘图,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例:“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5、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台前县励志中学学生课堂导学提纲科目:高一语文
课题荷塘月色第1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重点】
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难点】
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2.学习作者对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重点】
提高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一、了解感知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举例说明,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深入学习
1、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给本段拟小标题。
3、整体把握
(1)概括各自然段内容,试着将文章归纳为三部分。
(提示: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9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2)文章采用明、暗双线索组织内容,明暗线索分别是什么?
二、深入学习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努力每一天进步每一刻
努力每一天进步每一刻
努力每一天进步每一刻
努力每一天进步每一刻
6、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三、迁移运用
归纳总结,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1、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2、……
3、……
【检】
归纳主旨:
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主学习】
1、了解感知
1、识记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改名“朱自清”。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踪迹》(诗与散文)1924,《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2、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提示:这段描写,作者从荷叶写到荷花这是静态实写,再由荷香写到荷波是动态虚写,最后写到脉脉的流水这是虚写映衬。)
【检】: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课题荷塘月色第2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继续分析文章第五、六自然段,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