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画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
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
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听朗读带,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看8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
3、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作些勾画和标注。
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二、课内研讨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理出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3、问题研讨。
①本文的八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具体描写“荷塘月色”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
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
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
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
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
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
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
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
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
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
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④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布置作业。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③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层次来写的?各有何特点?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喜欢的理由,并当堂背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精确在哪儿?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三、拓展练习造两个通感的句子并交流它的表达效果。
1、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刘白羽《长江三峡》)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2、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刘鄂《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
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像熨斗熨过”)和味觉(“想吃了人生果”)形象,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3、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4、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四、布置作业1、背诵4—5自然段。
2、完成同步练习的积累运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