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①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鸣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②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
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賙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③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字的意思。
(1)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2)以牛自归.(3)厚遗.以遺之(4)争负.其柩以还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一布衣终于.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而.能使人如此人不知而.不愠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策之不以.其道D.当为.连公行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翻译下面句子。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2)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4.文章第②段记述了连处士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1)遗憾。
(2)归还。
(3)赠送。
(4)背。
352.B3.(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2)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4.写了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孝以侍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
【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恨.”,遗憾;“遗.”,赠送。
2.A项的“于”解释为:在/向; B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C项的“以”解释为:因为 /按照;D项的“为”解释为:给/被。
故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躬”亲身;“言”,说;“卒”,去世;“归”,送回。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即可。
结合“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概括得出:照顾父亲而不仕,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孝以侍亲的人;结合“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 概括得出:资助乡亲度灾年,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结合“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概括得出:原谅窃牛者。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宽以待人的人。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
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
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
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
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
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
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
”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
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岁月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如同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C.自谓少时用心..之盛而骄乡人者..于学甚劳D.诋我夸际遇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1.A2.A3.C【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中的“岁”是指“每年”,不是“岁月”。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强调学习的“勤”,来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
所以,C项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失.也失:耽误B.其将来辞.辞:陈说C.吾子之讨.讨:处罚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1.D2.C3.B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