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

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

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

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

二、民养君。

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

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

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

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非常重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

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

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

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

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名词解释1、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有以下特点:国家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生活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没有生活生产器皿,文化极不发达;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生活十分的封闭。

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相违背的。

P712、兼爱:墨氏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即爱是无差等的。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P843、仁政学说: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仁,即人心,爱人之心,人把仁爱之心用于所不爱的事情上就是仁,行仁政,就是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以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但是把它完全寄托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即希望统治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把施仁政完全寄希望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决定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P554、独尊儒术: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

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于是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思想。

P1325、韩愈的道统论:是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学说。

他认为儒学也有自己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

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为儒家的仁义道德,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P2176、周公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周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P387、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表现在:人的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

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

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

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P59-608、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

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

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9、庄子至德之世:至德之世是庄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其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与自然一体,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否认一切文明成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P75-7610.居安思危:唐太宗掌权后,魏徵就是告诫他要居安思危。

他认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所以,唐太宗认为天下稍安,尤需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

贞观集团的居安思危思想使他们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为他们实行儒家的仁政德治政策提供了认知前提。

P13811、法家的法术势:韩非认为,法术势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以民众为统治对象的,公开的成文法。

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坚持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的原则。

术,是君主驾驶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为君主独有,君主用术不可捉摸。

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势,就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云用法和术的前提。

他认为势是君主能够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有势与无势。

是君与臣的根本差别。

其内容就是德和邢。

12、天人不相关预论:柳宗元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韩愈的等人主张的天有意志,赏善罚恶的天命观,集中批判天人感应论,在哲学上发展了天道自然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元气自然形成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根本是两个各不相同的领域,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天的自然属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论,形成天人不相干预论,表现出高度的理论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简答、论述、材料题1、为什么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殊途同归?(1)孟子认为人性善取决于人皆有不忍之心,这是先验的良知良能,是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或者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他只看到了在血缘关系下父子兄弟之间仁爱的一面。

所以,他认为人本性是善的。

(2)荀子认为人性恶,因为人皆好利,皆有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他看到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所以,他认为人本性是恶的。

但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3)所以,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形上论实际上是殊途同归。

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

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制约。

2、慎到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思想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势的要领主要有三点:(1)不尊贤。

慎到认为,君主尚贤就会使贤人在民众中有声望,人民只知贤人不知君,尊贤不尊君,在客观上为自己树敌。

(2)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慎到认为,军主要使权力不旁落,就要设法在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来要挟臣下。

(3)君主无为以治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应善用权术,即尽量的发挥臣下的作用,让其把事做好,而君主就坐收渔网之利。

3、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1)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

经是根本,权是补充。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再坚持道德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整。

更化和有道伐无道是其中两种重要的方式。

(2)更化是之某种形式上的调节。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以不道德演进史,王朝更迭只不过是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