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A . 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 . 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 . 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 . 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2. 李文治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说:“(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反映了()A .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 . 农户闲适的乡村生活C . 乡村市场的繁荣景象D .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材料反映出()A .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 .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 .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 .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4. 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
宋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
据此可知()A . 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B . 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C . 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D . 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5. 《礼记·王制》记载: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
对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评述正确的是()A . 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B .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 . 这种制度具有公私二重性质D .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6. 下图是1998年绥德中角乡白家山汉画像墓中出土的一幅翻地图(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画面上部分为两层重楼,上层为20个粮仓,下层坐两人;下部分反映了春天翻地场景),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 地主庄园里徙附集体劳动情形B . 租佃制经济下农民生活的艰辛C . 田庄经济下农民精耕细作场景D . 封建土地制下地主的奢侈生活7. 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 .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8. 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A . 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B . 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 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D . 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9. 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等地区。
这反映了A . 南方整体经济实力超过北方B . 南方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 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D . 茶叶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10. 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
这主要是A .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 .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 .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 .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11. 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
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
这表明当时汉王朝()A . 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 . 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C . 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D . 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12. “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
”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不能体现上述风格的是()A . 珐琅彩双环瓶B . 青花五彩碗C . 定窑孩儿枕D . 江宁织造局云锦13. 明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写到:一个徽商事先将一女子“认做自己女儿,不争财物,反赔嫁妆,只贪个纱帽往来,便心满意足”。
这反映了明朝()A . 商帮热衷于“认干女儿”B . 商人通过联姻取得与官员联盟C . 小说创作的想象力丰富D . 徽商采用金钱行贿获得乌纱帽14. 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
这种现象促进了()A . 区域分工加强B . 农业迅速发展C . 南方超越北方D . 商品经济发展15. 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仅进出口货物就达400多种,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
这说明宋代()A . 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B .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C . 商业是主要财政来源D . 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16.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
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 .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 .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 .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 .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17. 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
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
这反映了明朝()A . 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B . 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C . 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D . 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18. 《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这首诗说明()A . 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B . 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C . 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D . 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19.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有关这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A . 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布B . 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C . 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 . 图二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20.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
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的判断上有“战国说”、“西汉说”、“唐代说”、“宋代说”、“明清说”,这些分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A . 研究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 . 研究者的价值观念不同C . 研究者的知识层次不同D . 对资本主义内涵的理解不同21.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 . 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 .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 .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 . 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22. 迪亚士说:“(海上探险)是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由此可知,迪亚士海上探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A . 掠夺巨额财富B . 扩张帝国领土C . 传播宗教信仰D . 满足英雄情结23. “1487年,探险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为这一年……大风连续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当风变小时,他们早已不知不觉地经过了海角。
他在印度洋的莫塞尔贝登陆……”()A . 迪亚士B . 达·伽马C . 哥伦布D . 麦哲伦24.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
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
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这表明()A .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B .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C .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D .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25.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商业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典范”,其强劲的发展是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一是东印度公司,一是阿姆斯特丹银行,还有一个应是()A . 土B . 枪炮C . 鸦片D . 船队26. “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他们纷纷组织起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新型的贸易公司。
”材料中的这一现象()A . 促进了价格革命的发生B . 直接推动重商主义的产生C . 表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D . 表明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27. 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
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
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A . 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B . 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C . 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D . 黑奴贸易已经无利可图28. 1879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举”。
“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
该巡视员话语中的□□□□可能是()A . 君主立宪B . 文化传统C . 殖民技巧D . 工业技术29. 恩格斯说:“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
”这里所说的“这种变革”是指()A . 西欧的宗教改革B . 1832年议会改革C . 英国的工业革命D . 欧洲的启蒙运动30. 19世纪中期,休闲生活日益受到英国市民的推崇,据1841年《泰晤士报》报道,当伦敦摄政公园开放时,许多市民涌进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感受大自然。
材料现象侧面反映出A .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B . 城市化推动了人居环境的改善C . 便利的交通促使休闲生活盛行D . 经济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31. 十八世纪初,为避免行会条规及相对较少的劳动力供给对生产造成局限这些障碍,鲁昂城的棉织商人德拉,采取了将原料送至附近农村纺织加工的策略。
至1782年,鲁昂地区成为法国最大的外放制盛行区域。
这表明()A . 工业发展具有多种经营形式B . 工业发展推动法国农业转型C . 法国得以实现工业化大生产D . 外放制基于农村劳动力过剩32. 1810年,国王乔治三世亲自签署公告:“对于那些危害公共秩序、他人生命和财产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如果有人勇于检举可以获得最高500英镑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