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

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

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

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一、2000年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实践结果中国在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重申这个目标,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实际发展进程证明,这是做不到的,虽然在当时人民迫切希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同时对经济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放弃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改而实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重大调整,是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新认识。

这种重新认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当时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走向现代化的起点,是正确的选择。

从温饱到现代化,时间跨度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差别,把实现小康社会(注:“小康社会”的英译文是“a well-off society”,直译是“宽裕或者富裕的社会”;俄译文是“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еобщество”,直译是“中等殷实或者富足的社会”;法译文是“société au niweau de vie relativement aisé”,直译是“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社会”;德译文是“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直译是“具有低标准富裕程度的社会”;西班牙译文是“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直译是“适度的或者有节制的富裕的社会”;是“小康(ぃくらかゅとりのぁゐ)社会”,直译是“稍有富裕的社会”。

由于翻译上的困难,往往不容易找到准确的对应概念,其他文字译成中文也有类似情况。

小康和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概念。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语言的隔阂,外国朋友不大容易准确理解,但在中国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

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儒家著作《礼记·礼运》,是和他们所想像的远古时代“大同”乌托邦相联结和对应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虽然不能做到“天下为公”,但政治比较清明、生活比较安康的社会局面。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小康”从书斋走向民间,其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家有余粮剩米的比较殷实的生活。

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度,历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往往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思想营养而又为现实目的而加以改造。

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把“大同”思想改造成为向前看的未来理想社会状态。

邓小平则借鉴传统思想,吸取人民语言的精华,赋予小康和小康社会以全新的意义,即温饱有余、日子比较好过、但还不富裕这样的社会状态,并且把它作为贫穷落后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不仅有重要的现实社会经济意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是值得研究的。

)作为必经的中间过渡阶段符合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这种重新定位,引发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促成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因。

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证明这种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是正确的。

经过20世纪最后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可以作出四点基本判断:1.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年增长9%;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0810亿美元,人均850多美元。

由于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长期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并由此引起宏观经济政策带根本性的转折,即从过去限制消费的政策转变为扩大消费与改善供给相结合的政策。

2.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构成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变动趋势。

1978~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由28%下降到15.9%;农业劳动者占总就业的比重由70%降到50%;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构成中所占比重由50%下降到10%,工业制成品比重由50%提高到90%。

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材料、能源和交通运输等“瓶颈”得到缓解,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

总的判断,中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

3.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从单纯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2000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占GDP的1/3,其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0%左右。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中国已经由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由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

中国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1979~200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451件,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宪法进行了修改。

中国已经走上民主与法治的发展道路。

4.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到达小康。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9.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9.1%。

2.5亿农村贫困人口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30%下降到3%。

由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研究组,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确定了关于小康水平的16项基本测评指标及其临界值。

(注:这16项指标是: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为85%;9.恩格尔系数为50%;10.成人识字率达到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低于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为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为100%。

在2000年,上述16项指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980年价格计算1066元,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3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的县占80%,尚未达到所预期的目标。

但是,还应该考虑到,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个体之间的差别。

)据此对小康进程进行综合评估,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大约有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大约13%的居民接近小康水平,剩下约12%的居民离小康还有较大差距。

[1]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

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上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按照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走了头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了两步,并不是说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2/3。

因为,前两步用了20年,第三步要用大约50年。

中国经济总量不是相当可观吗?是的,按汇率法计算,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六位,但是考察中国经济,要注意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

按人均计算,中国刚达到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

(注:根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按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划分,并按当年汇率计算,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56美元~2995美元。

中国GDP略高于GNP,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要更多一些,但也还是中等偏下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何况,购买力平价是有缺点的方法,现在世界普遍采用的仍是汇率法,虽然汇率法也有缺点。

中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第一,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到现代化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发展阶段,现在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第二,农村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近6000万人口虽已脱贫,但还是低水平和不巩固的温饱。

城镇有2000万以上的人口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这说明,低水平的小康尚未全面达到。

第三,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展也不平衡。

一般说来,吃饭穿衣的基本生存条件解决得比较好,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比较差。

可见,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中国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时间是2001~2050年。

这半个世纪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样的战略构想,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衔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有两重含义:一是覆盖面的全面,即使十几亿人口共享建设成果;二是建设领域的全面,就是说,不仅是经济发展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