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 2019:把词语(成语与双音节词)、衔接、语病合并放在 一个语段里考查,补写和压缩语段单独成题。
总结:语用题的变化
• 1.特设语境变为自然语境,突出了考查的实 用性和应用性。
• 如2018年全国Ⅲ卷17题,给动物的迁徙盛 举找一个形容词,从“波澜壮阔”“声势浩大” 两个中选一个,就单个句子而言,两个都 行,但整个语段而言,只有一个合适。
• 2019年全国Ⅲ卷:
• 4. 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6. 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 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 答案: 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 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 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新型” 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 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 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 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2018年全国Ⅲ卷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 综合性:主要指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和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这些内容既有知识 层面的,也有能力与素养层面的,既有语 言与思维的内容,也有审美与文化的内容。
• 实践性:主要是指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展开 的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
语言文字运用等基本概念
• 1.学习语言文字的核心目标是“运用”,语言 文字运用形式具有多样性,需要基于具体 语境。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 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2017年全国Ⅲ卷: •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 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 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 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 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 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 3.体裁特征不明显。
• 4.非联系性文本考题:
• 2017全国Ⅲ卷: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 确的两项是(5分)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 面的作用。(4分)
• 答案: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 丰富的科研成果;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 区的科研力量,培养出科研团队。
• 2.语言文字运用形式具有多样性。 • 3.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基于具体语境。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019年全国Ⅲ卷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2018年全国Ⅲ卷:
•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9.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 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 答案: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 合;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 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 生转变。
• 2.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核心概念为“三维目标”。《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2003年颁布。
• 3.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版)》,核心概念为“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研究发展
• 二、问题争论多年,概念解读达成共识 • 1.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
• 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 “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文学类文本考题变化
• 1.文学类的考查,题目设置由小说体裁等线 性知识的考查,变为小说与生活现实紧密 联系的知识能力迁移的考查。
• 2.设置的考查情境离学生生活越来越近,需 要学生的知识能力迁移——由学习的情境 迁移到新的考查情境。
• 2018全国3卷:论述类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 与命运共同体》,小说刘慈欣《微纪元》(节选),非连续 性文本阅读 “2015、2016、互联网+图书出版业”材料 。
• 2019全国3卷:论述类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 护与传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则“志愿服务”相关材料, 小说何士光《到梨花屯去》反映改革初期的历史现实。
•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格式塔、联结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学派.70-90年代 最有影响的是心理学家加涅联结—认知主 义学派。
• 3.加涅观点主要是“信息加工论”。
• 3.“刺激—反应”,“教”仍然处于中心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20世纪90年代把结构主义哲学应用于教 育领域,使认知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建 构主义迅速发展。
• 2.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 3.语言文字运用等基本概念
•
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
•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
文字的实践功能;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
引领学生价值观、养成情感态度的熏陶功
能。”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法符合课改基本 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达成。
综合性与实践性
• 一、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必须跟上步伐。 • 发展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未来社会合格公民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 • 二、学习科学理论的发展。 • 1.行为主义 • 2.认知主义 • 3.建构主义 • 三、语文学科研究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1.20世界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办 (刺激—反应),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 作文变化: • 1.创设真实场景情境,有明确的任务指令。 • 2.作文的任务指令,更强调贴近社会生活实
际问题。
• 3.写作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 4.要求考生在说理或叙述中体现出情感的生
发和价值的判断。
新高考的总体变化
一、试卷所有的材料均来自当代,比如政治 经济科研的最前沿成果,和学生的现实生活 联系紧密。
• 2018全国一卷:阿成《赵一曼女士》
•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 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 2019全国一卷 鲁迅《理水》
• 8.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 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 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 国的脊梁”的。
• 4.非连续性文本考题变化:
重点由单则材料内容考查变为综合内容考查, 材料现象的考查变为现象背后原因或者根据 的考查。“问题的思考”变为“任务的完成”。
5.作文考题
• 2016年新课标Ⅱ卷: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 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 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 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 2.单个、碎片化的问题设置,变为情境中一 组任务的完成。
2.阅读题的变化
• 2016新课标2卷:论述类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小说 《战争》【美】 迈尔尼与传记《吴文俊的数学世界》二选一 25分。
• 2017全国3卷:论述类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小说李 娟《我们的裁缝店》14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国文化遗产” 相关材料三则12分。
2016年新课标Ⅱ卷: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 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 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观点。(8分)
2017年全国Ⅲ卷:
• 2.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反应概率强化 论—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准确-牢 固-速度)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 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 3.程序教学法。
• 4.“教”(外部刺激)—“学”(反应),以“教” 为中心。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1.1950年美国掀起了一场认知革命,皮亚 杰(Jean Piaget)有教大影响的。观点为:学 习并非S→R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 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
二、题目越来越灵活,单纯考查知识的题目 越来越少,综合考查知识、能力、语文素养 和核心价值。
三、设置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价值 观的迁移能力
四、设计典型任务。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 整体性。
二、变化原因
1.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 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 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顶层设计和规划,有了新的高考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