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师范专业优势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应该认清实践教学发展趋势,将教学对象定位为反思性实践者,推行“三导师制”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尝试“同事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推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关键词: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反思性实践者;’`三导师制”
一、研究背景
世纪之交,中等师范学校撤销、改制、合并或独立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中国师范教育培养体制进一步发生较大变化。

1999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鄂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公办高职院校。

师范类专业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1984年就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湖北省中职学校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为了继承和发展教师教育传统,2003年经申请批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小学教育专业。

纳人高职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许多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如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模式的开发、教学模式的选择等。

近年来,教师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的实践转向成为教师教育变革的凸出点。

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多地开始用“实践”的思维来认识和理解教师的培养与发展。

教师教育将’`实践”作为教师培养的新视角,深化“为了实践、基于实践、在实践中”的实践化的教师培养的思路。

因此,笔者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为例,思考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思考,以厘清认识,为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关于实践教学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论述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与重点时,明确指
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人点和突破口。

”实践教学是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

实践教学能够让毕业生在步人社会,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更轻松的完成角色转变,更快速的适应教师岗位。

师范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更深层次的认知教育教学的内涵,对教学活动有切身的感受,同时还能构建教师个人与教育环境间的深层互动,激发教授的主动性,自觉自愿的投身于教育事业。

三、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观念深入人心
通过政策理论学习、教研活动研讨、各类教师教学竞赛等,实践教学观念在专业教师头脑中不断增强。

师范类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都能设计教师技能训练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学生实践训练相结合。

不仅年轻教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年纪
稍大的教师同样做了大胆尝试。

比如《写作》主讲教师年逾五十,在课程教学中突破常规, 除了加大学生写作练笔的力度,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外,还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问题研究论文写作纳人课程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结合自身写作经验,思考作文教学,形成与提高了作文教学能力。

2.实践课学时比例进一步增长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分为A、B、C三种类型,授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授课方式的不同,将所授课程分别归人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此三种类型的课程分别如《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授课技能实训》。

本校小学教育专业巧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总课时为26%学时,通过折算实践课时为1574学时,所占比例高达584%。

较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比例增长了8.4%。

3.实践教学呈现立体化模式
2003年至2009年,我校师范类专业对学生实践的要求延续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传统,仅限于集中性的教育实习、顶岗实习。

随后,个别实践性强的课程开始承担各类职业技能实训,在课内承担完成。

现在,实践教学不断拓展延伸,采取由个别课程承担到课程协同完成、从课内实践延伸至课外训练、从依托教学活动到参与竞赛活动,实践教学不拘一格,呈现立体化的形式。

四、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转向把握了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要教学环节,促进了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的提高。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变革的自觉行为,我们应该对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认识得更深刻。

1.教师专业形象定位从观摩模仿者到反思性实践者
教师教育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观摩、见习、模仿等,也就是从看到做,“依葫芦画瓢”。

观摩、见习、模仿等实践形式在教育实践的初期是必要的,它能消除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陌生感,迈开教学实践最艰难的第一步。

但观摩、见习、模仿等形式都是被动的接受。

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
知”(教师 (2012)1号)。

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教师教育“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其中特别提到教师教育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为了规范与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部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理念中特别提到“实践取向”,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形象定位。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要发展,首先培养对象定位要改变,培养学生从观摩模仿者到反思性实践者,也就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我们清楚,教师教学实践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个性化的过程,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生搬硬套现成的模式和方法不可能应对。

除了强化实践意识,实践教学还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现实,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引导师范生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引导师范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2.实践教学从重形式开发到重过程管理
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师范院校基本上采用一种模式—“集中实习”。

进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对教师教育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开发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态,包含了各种职业技能训练课、见习、集中教育实习、顶岗置换实习、微格教学、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等。

除此以外还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形态,如“义务支教”、师范生自主“拜师学教”、师范生自由“家教”等。

实践教学形式的立体化模式,顺应了时代趋势,满足了教育对象个性化要求,增加了学生实践途径,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的提局。

师范类专业教学实践在重形式开发的同时,应该重视和加大实践过程管理。

许多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止步于形式开发,学生实践质量和效果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态度”等。

实践多样化、自由化实际演变成实践散漫化、形式化。

过程管理应该突出加强实践指导,可以实行“三导师制”。

“三导师制”突破了现在推行的“双导师制”。

“三导师制”即师范生进校后配置一名高校指导教师和一名小学学科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更重要的是邀清班级辅导员参与管理指导。

高校指导老师重实践理论指导,小学指导教师重实践技能指导,而辅导员在实践过程中除了生活思想指导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班级管理权限激发和监督学生实践主动性和态度,对于表现积极、态度认真地同学优先评优评奖学金等。

“三导师制”促成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双方的协调合作,避免实践教学两不落实的弊端。

3.教学实践双方尝试“同事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师生关系来构建的。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以师生感情为纽带,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促进和提高。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生,是培植新型师生关系的未来教师。

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也应当尝试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指导实践的高校教师,除了掌握实践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熟练的教师教学技能。

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双师型教师”是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进行顶岗实践掌握了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

小学教育专业专业教师的顶岗实践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同步进行,师生关系变成“同事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破除实践教与学的脱离,利于实践反思的开展和实践教学指导的实效性,促成师生技能水平的共同提高。

五、结语
实践转向是教师教育培养的新视角、新途径。

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在意识上已经重视实践教学,大部分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实践课时比例不
断增长,实践形式也呈现出立体化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师范专业优势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应该认清实践教学发展趋势,将教学对象定位为反思性实践者,推行“三导师制”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尝试“同事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推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