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

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

③尔也 而已。

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③足兵()④民信之矣()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③委而去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

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 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4、与孟子有关的故事和名言各写一个。

六(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8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5)空乏其身()(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可以免于患乎?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6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七(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公被狐白之裘()(4)乃令出裘发粟()(5)乡为身死而不受()(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2分4.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5.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八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假如。

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蹴尔而与之()(2)妻妾之奉()(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2.翻译句子。

(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4.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6.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7.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九【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今谓人曰()(4)何故()(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4分)4.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十(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贤者能勿丧耳()(2)是亦不可以已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十一【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望其旗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