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义词与词的本义引申义

多义词与词的本义引申义


② 从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指道路,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 小雅· 大东》)引申为(达到某一 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例:交邻国, 有道乎?(《孟子· 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 抽象的规律道理,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 乎技矣。(《庄子· 养生主》) 理:本义是治玉,引申为治理其他事物,从治 理的结果可以引申出“条理”义。、情理”等意义。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从具 体到抽象的引申。
二、词的引申义
1、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 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 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 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 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 是由此产生的。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 做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 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 叫直接引申。
朝: 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 江水》) 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宣公二
年》)
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 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 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有 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 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① ② ③ ④
① 从个别到一般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 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雅· 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 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 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 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 准确地把握本义, 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汉字是意音文字,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 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 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 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形 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迳峡。 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必复生。树根,本义。
(2)依据文献材料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 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在探求词 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 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 生有,不能前后倒置。
“愤”字从心,贲声。它的烦闷义和愤怒义都可以从 义符“心”得解释。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来看,烦闷义 出现的时代较早,因此可以确定它的本义应该是烦闷。 《楚辞· 九章· 惜诵》“发愤以抒情。”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 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穆公访诸蹇叔。”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 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 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收获标志着 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 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 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 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 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 (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 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 (tì ),后来造了“悌”字。
2、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 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某 种相似之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 “斗”本义为酌酒器,由于形貌性状相 似而引申为斗星。如《诗· 小雅· 大东》“维北有 斗,不可以挹酒浆。” “关”,本指门闩,由于功能作用相似而 引申为关卡。如《史记· 孟尝君列传》“孟尝君 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 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 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 申为危急、危险。
“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 以至“空了”,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 思。
3、 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
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 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
,江水又东,
,伐木不自其本,
C会意字:及,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 个人的后身,即追赶上了之意,这是个会意字。 《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成语 “望尘莫及”中的“及”就是用的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诛”有 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 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 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 、词的本义
1、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出箭。如“君 子引而不发,跃如 也。”(《孟子· 尽心上》)“齐 军万驽齐发”(《史记· 孙吴列传》),这两个句子 中的“发”就是用的本义。至于“发”的其他意义, 如“发生”“发展”“发动”“发现”“打发”等, 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派生发展出来的。 引:《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上边所例 句中的“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它 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 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