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与人事循环的审计
薪酬是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
也是企业最重要的现金结算款项,但由于 会计主体的利益驱动和会计人员对“老板” 存在着明显的依附关系,应付职工薪酬也 是较为容易出问题的一种流动负债。 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是审计中不可 忽视的环节,不仅是现金支出的敏感环节, 而且是福利费提取的基础。它涉及到成本 费用、利润,乃至于所得税,所以认真、 有效地审计具有重大意义。
例:某企业工资总额实行工效挂钩方法, 年末应付职工薪酬贷方余额为200万元;年 年末应付职工薪酬贷方余额为200万元;年 初无余额。
审计思路: 1. 检查工薪制度,索取工资总额的核准 文件。 2. 检查被审计单位应付职工薪酬借、 贷方发生额。 3. 检查应付职工薪酬贷方余额的合理 性。
检查应付职工薪酬贷方余额的合理性的审计程序
工薪与人事循环的审计
概 要
本循环基本业务流程
第一部分 工薪与人事循环 审计的简介
本循环可能存在的风险
本循环涉及的会计科目 本循环常规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 以会计科目为切入点,以经济活 动为依托,具体介绍如何选择执 行审计程序的
第二部分 工薪与人事循环 审计程序的 操作提示
第一部分 工薪与人事循环审计的简介
4-3 了解被审计单位本期平均职工人数, 计算人均薪酬水平,与上期 同行业 上期或同行业 上期 同行业水平进 行比较。 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年度间职工薪 职工薪 酬总额以及单位人工产出 单位人工产出进行分析,从而了 从而了 酬总额 单位人工产出 解公司经营业绩的真实性以及公司在行业中 的竞争地位等情况。 分析年度间职工薪酬总额及单位人产出 波动的原因及合理性,有助于分析被审计单 位是否存在利用职工人数操纵利润的情况。
4-2 执行检查程序时,应检查明细项 目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 例:
转88#凭证 2月11日进口料件入库 借 存货-原材料 1,602,564.10 管理费用-其他-关税 150,000.00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 272,435.90 贷 应付账款-KK公司 2,025,000.00 附:增值税发票、关税税单、料件入库单
4-2 检查职工薪酬的计提是否正确,分 配是否合理。 核对数据是否一致;核对各
生 产 成 本 -- 工资 费用 制 造 费 用 在 建 工 程 等 借方全年 累计发生额 营 业 费 用 管 理 费 用
部门间工薪分配是否与企业 生产经营相匹配,符合配比原 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应付职工 薪酬 核对 -- 工资 费用 贷方全年 累计发生 额
项 目 工会经费
职工教育 经费
单位缴 单位缴费 职工缴费基 费基数 比例 数 - 职工 2% 当年 工资 - 总额 2.5%
职工缴 费比例 -
备注
-
项 目
单位缴费 单位缴费 职工缴费基 基数 比例 数 单位全部 职工的缴 费基数之 和 单位全部 职工的缴 费基数之 和 按上年7月 至本年6月 职工月平均 工资作为基 数 本人上一年 度月平均工 资(基数自 当年4月起 调整)
与询问结果一致
审计说明: 被审计单位工资总额实行工效挂钩方法, 本年度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定的工资额度为 1300万元(相关文件索引××)。 1300万元(相关文件索引××)。 被审计单位应付职工薪酬贷方发生额 为1300万元,未超支; 被审计单位职工薪 1300万元,未超支; 酬的借方发生额为1100万元,年末应付职 酬的借方发生额为1100万元,年末应付职 工薪酬贷方余额为200万元。 工薪酬贷方余额为200万元。 上述贷方余额经被审计单位的同意,调 增本期应纳税所得额,同时确认递延所得 税资产200*25%=50万元。 税资产200*25%=50万元。
获取、核对职工人数信息的来源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
核对信息
生产部门
劳资部门
审计说明: 被审计单位本年度工资计提数1300 被审计单位本年度工资计提数1300 万元,年平均人数500人,年平均工资为 万元,年平均人数500人,年平均工资为 26,000.00元 26,000.00元/人,与上年度平均工资 25,890.00元 人相比较, 25,890.00元/人相比较,无重大差异。
4-2 将本期职工薪酬总额与上期 上期进行比 上期 较,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 为什么不 大幅增减变动的原因。 跟同行业 比较 影响职工薪酬总额增减变动的因素:
劳动效率 改进工艺 物价上涨 提高工资
经营能力发生大幅度变化 如上述因素未发生大幅度变化,那么职工薪酬应无重 大波动,单位人工产出年度间也应比较均衡。
工效挂钩 计税工资
●获取主管部门核定效益工资总额的文
工效挂钩
件; ●复核确定可予发放的效益工资的有关 指标; ●检查计提、发放额的正确性,检查是 否需要作纳税调整。
●获取当地计税工资标准; ●获取被审计单位平均人数证明,并进
计税工资
示例见后
行复核; ●计算准予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工 资费用,对超支部分的工资及附加费 应提出纳税调整建议; ●对未提供“工会经费拨缴款专业发票”所 计提的工会经费,应提出纳税调整建议。
职工缴 费比例
备注
住房公 积金
12%
12%
8%
养老保 险费
20%Βιβλιοθήκη 项 目 医疗保 险费单位缴费 单位缴费 职工缴费基 基数 比例 数 本单位全 部职工的 缴费基数 之和 本单位全 部职工的 缴费基数 之和 10% 本人上一年 度月平均工 资 本人上一年 度月平均工 资
职工缴 备注 费比例 2%
失业保 险费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贷:累计折旧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货币资金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其他应收款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六)会计主管人员是否对记账凭证及所 附原始凭证进行责任性复核,并在记账凭 证上签章; (七)会计人员是否根据记账凭证进行了 合规性性登记账簿; (八)有关人员是否对现金支票进行了合 法性签发,并向职工发放工资;会计人员 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对总账及有关明细账进 行了公允性核对。
二、本循环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
三、本循环涉及的会计科目和会计准则 三、 应付职工薪酬
管理费用
第二部分 工薪与人事循环审计程序的操作提示 一、本循环常规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
借: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车间成本(产品生产人员工资)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劳务成本(生产部门人员工资) 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工资) 销售费用(销售人员工资)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人员工资) 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工资) 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外商投资企业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金)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职工福利
明细表(取得或编制)、上年度管理费相关明 细表、会计资料等
3、相关的工作底稿
管理费用
4、审计思路及如何形成审计工作底 稿 4-1 审计期间的管理费跟谁比?怎么 比?比较结果的运用?
本年度管理费用与上年度的管理费用 变动进行比较(绝对值、相对值) 对本年度各个月份的管理费用变动进 行比较 对管理费用各子目所占合计数的比例 进行比较 … …
明细表(取得或编制)、上年度应付职工薪酬 相关明细表、劳资部提供的社保缴纳明细表、 人力资源部提供的职工岗位核定表等
3、相关的工作底稿 明细表、对比表 4、审计思路及如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4-1 检查各月工薪费用的发生额是否有异常 波动。 审计说明(思路): 分析、比较了被审计单位各月份工资计提、 发放情况,6月份、12月份的工资借贷方发生额 较大。 经查阅应付工资明细账及相关资料,发现6 月份被审计单位发放了双薪;12月份被审计单 位计提了一笔年终奖金。 初步确定重点审查6 12月分应付工资、奖 初步确定重点审查6、12月分应付工资、奖 金计提和发放情况。 计提和发放情况。
或: 上述贷方余额经被审计单位的同意, 将多提的工资费用予以冲回,调整分录如 下。
执行审计程序过程B 执行审计程序过程B 检查2008年相关凭证。 假设:经检查获知: 2008年 2008年1月8日88# ,支付了新进人员的 2007年未付工资2 2007年未付工资2万元 2008年 2008年2月4日99#,发放了职工2007年 99#,发放了职工2007年 度的年终奖178万元 度的年终奖178万元 2008年 2008年2月9日100#,将多计提的20万元 100#,将多计提的20万元 转入其他应付款挂账
1.5%
0.5%
项 目
单位缴费基 数 按照行业性质 所对应的缴费 比例缴纳工伤 保险费
单位缴 费比例
职工缴费 基数
职工缴 备注 费比例
工伤保 险费
按缴纳城镇 生育保 养老保险费 险费 缴费基数
0.8%
4-3 检查职工薪酬的发放是否符合有 关规定,是否履行审批程序。 对于已计提尚未发放的工资, 对于已计提尚未发放的工资,应查明其 原因。
与询问结果不一致
例:审计人员在抽查应付福利费使用 情况时发现,经公司董事会会议同意,用 应付福利费为职工购买商业大病医疗保险, 总计金额52万元,造成年末应付福利费出 总计金额52万元,造成年末应付福利费出 现赤字20万元。 现赤字20万元。
三、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 (一)分析性程序与检查程序的联动执 行 1、执行该审计程序的目标——用有效、 有限的时间选对检查范围。 2、获取或编制的证据(资料)
/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贷:货币资金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根据以上会计凭证中的会计分录说明其经济业 务活动
二、应付职工薪酬 (一)分析性程序 1、执行该审计程序的目标——工薪费 用、职工人数是否存在异常波动,如存在 异常,应分析异常变动的合理性,初步确 定本科目审计重点。 2、获取或编制的证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