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油气资源评价

第九章 油气资源评价


二、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及内容
(一)任务 通过油气资源评价,需回答三方面的问题: ①不同油气勘探阶段的目标在哪里? ②这些目标的各级资源量及其可能性如何? ③最佳的近、中、远期勘探方案是什么? 油气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为有效地寻 找和评价油气田提供依据。
(二) 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地质评价、资源量估算、经济评价、 部署规划。油气资源地质评价的研究对象 为:油气区、盆地、含油气系统、区带、 圈闭。 主要研究内容:对勘探目标的各项油 气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不同资 源级别及类型的定量估算,最后进行地质 风险分析与勘探策略研究。
生烃量、产烃率是成熟度的涵数。
Q(t ) S H s Co (t )
产 烃 率
0.4 ⅡA 0.2 ⅡB Ⅲ 0.0 0.2 0.5 1.0 1.3
有机质类型

RO/%
RO —产烃率关系曲线
4、排烃史 排烃史模拟是盆地模拟研究工作的关键 之一,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资源量评 价和运移、聚集模拟都有重要意义。建立排 烃史的概念模型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烃类初次运移的相态;( 2 )运移的动力; ( 3 )临界饱和度;( 4 )烃源岩有效排烃厚 度。因此,排烃史模拟综合考虑这些问题, 设计相应的模型。
我国的油气资源分为五级,即推测资 源量、潜在资源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 和探明储量。
推测资源:在勘探初期,根据区域地质 资料,与邻区同类盆地进行类比,结合盆地 或凹陷的初步地面地质调查、物探普查或参 数井、地化资料估算出的油气资源量。是预 探部署的重要依据。 潜在资源量:是指预探阶段过程中 , 通 过以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综合勘探 ,经过圈闭 识别、描述评价方法,估算出的含油气圈闭可 能存在的资源量。潜在资源量还未经钻探证 实,是部署预探井的重要依据。
第十章 油气资源评价概述
一、油气资源的概念及分级 (一) 油气资源的概念 油气资源是指地壳中或地表天然生 成的,在目前或将来,经济上值得开采 的,而技术上又能够开采的油气总和 。 已验证了的经济价值 资源发现与否 近期可采性
油气资源和储量是一个与地质认识、技
盆地模拟包括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展史 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聚史模拟五个 方面。 1、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展史 再现盆地的沉积和构造发育史。构造史模 拟研究尚不成熟,主要是模拟沉积发育史。
理论基础是沉积地层的压实原理,即 随着地层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层被压缩,但 仅是地层的空隙体积变小,而地层的“骨架” 厚度不变。 可利用现今地层厚度和空隙度恢复地层 的原始厚度。该概念模型仅适合碎屑岩。
曲线,根据此曲线推测油气资源量。 油气田规模序列 数学模型法,是根据 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 特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是 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 与累计生产量之间的 关系,求得最终累计 发现量的方法。
●——待发现油气藏;●—— 已发现油气藏 油气田规模法预测成果图
(四)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是一种系统综合石油地质专家的经验、知 识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该方法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 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关各项资料,分别 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 衡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 的可靠的资源量。
术和经济条件有关的变量,油气勘探开发的 全过程,是油气资源量不断向储量转化,储 量精度逐步提高,不断接近实际的过程。
2、国外分类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 分类方法。如前苏联将储量分为A、B、C三 个级别及其亚类。 美国则采用3P分类方法,即探明储量 (Proved)、概算储量(Probable)和可能 储量(Possible) 。
特尔菲方法的步骤要点是:①由一名负 责人主持油气资源的评价工作,称为特尔菲 班长。特尔菲班长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若干 个专家组成资源评价小组;②特尔菲专家组 的成员有权选用自己认为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并独立地预测各种概率下的资源量值;③由 特尔菲班长集中各位专家的结果,并采用一 定的方法综合处理这些评价结果,并将该结 果反馈给各位专家,供他们参考并提出各自 的修改意见;④通过该过程的多次反复,最 终由特尔菲班长给出各种置信水平下的资源 量估计值。
预测储量:是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对已获得 工业油气流的圈闭,通过圈闭精细描述评价或油 气藏早期描述评价,预测出的油气储量。 控制储量:是指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过程 中,通过以地震勘探和评价井钻探等综合勘探,经 过油气藏描述评价,计算出的油气储量。 探明储量:是指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完成 后,经过油气藏精细描述评价,计算出的油气储量。 它是油气藏勘探的最终勘探成果,为油气田开发 提供依据。
地史数学模型反映了盆地的沉积发育史,即恢 复沉积地层的厚度变化史。
1 0 Ht H0 1 t
:地层的原始厚度; :地层的现今厚度; Ht 0 :地层的原始孔隙度; t :地层的现今孔隙度。
H0
2、 热史 用于描述和重建含油气盆地的古热流史和 古地温史,为重建有机质的成熟度史提供地热 场。是模拟盆地生烃、排烃史的关键。 基于以下理论和事实: 盆地沉积物的热能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 传导和热对流(称大地热流),热流值的大小 与岩石和流体的热导率、埋藏深度、时间以及 其它热事件(如火成岩侵入、火山活动等)诸 因素有关。
(五)油气资源评价的盆地模拟技术
盆地模拟(Basin Numerical Simulation),是通过 计算机技术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热力 一动力学、地质流体动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 进来,首先建立表征盆地内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 有关的各基本地质过程的概念模型(或地质模型)。 然后,根据概念模型的特点,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 动力学等方程来描述相关的地质过程,即建立相应的 数学模型。最后,根据盆地的地质特征确定定解条件、 选择合理的数值解法,输入恰当的模拟参数,从时间空间上对盆地的地质演化、有机质热成熟以及油气的 生成、排驱、运移乃至聚集过程进行历史分析和定量 描述。
麦氏资源分类方案(据USGS,1973)
经济价值分 类 经济 边缘经济
已验证的 资源(储量) 资源
待发现的 资源 资源 经济 价值 增加
非经济
非资源 地质保证程度增加
3、我国油气资源分级 将油气总资源分为储量和远景资源量 两大类。远景资源量分为潜在资源量和推 测资源量两级。储量又分为探明储量、控 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三个级别。
(三)经验和历史外推法
又称勘探效果分析法。以历史资料为基 础的一种经验外推法。主要适用于勘探程度 较高的地区,勘探工作量投入比较均衡,没 有大的起伏。主要包括经验外推法、油气田 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储产量分析法等。
经验外推法是一个盆地发现高峰期已经过去,随着储
量发现时间和钻井进尺的累积量增长,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增长,且在一定温度范围
内,时间对温度具有补偿效应 。
烃产率曲线法计算生烃量: 基本思路: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建立 R。—烃产率关系曲线,根据成熟度模拟得 到的R。值,在R。—烃产率关系曲线上求 出相应的产烃率值,最后计算生烃量。 该方法的基础是地史、热史及成熟度史的模 拟最终要提供可信的R。值。由于不同类型 的干酪根产烃率差别较大,还要提供可信的 干酪根类型。
5、运移、聚集史 与初次运移不同,二次运移是在储层和 其它(非源岩)运移介质中发生的,二次运 移的地质环境与源岩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 运移、聚集研究难度更大,是目前模拟最薄 弱的环节。
(二)类比法
储量丰度类比法是目前广泛使用、比较简 单的估算方法。 理论基础:油气资源的大小往往与沉积岩 的面积、体积、堆积速率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函 数关系。通常在成熟探区,对不同类型地质单 元进行大量统计的基础上,得到一些经验参数, 然后应用到地质条件相似的未知地质单元中去。 类比法适用于任何勘探阶段和地质条件。
3、有机质成熟史和生烃史 成熟度史:恢复Ro在时间和空间的演化过程。 生烃史:含油气盆地有机质的生烃量史。
建立成熟史概念模型的主要依据:有 机质的成熟度与温度、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函数关系。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和地温升高,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开始热成熟、生烃;热成
熟度的变化规律是: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增长、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环节 由 粗 到 细 大区评价 盆地评价 区带评价 圈闭评价 由 大 到 小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按照油气资源定量预测方法理论的差别,
可分为成因法、类比法、历史外推法、油气
藏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发现过程模型法、
综合预测法 。
(一)成因法
根据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过程的基 本理论,来估算生烃量、运移量和聚集量。 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氯仿沥青“A”法、干 酪根降解的数学模型法和热模拟法等。 基本计算思路是:先求出生烃量,然后 分别确定排烃系数和聚集系数,三者相乘即 得到油气聚集量(总资源量)。
模拟能提供的图件类型主要有:盆地构造演化平 (剖)面图、古孔隙度分布图、古压力(异常压力) 等值线图、生烃层埋藏史图、成熟度(R。)等值线图、 古地温分布平(剖)面图、古热流值等值线图、烃产 率图、生烃强度、生烃速率、生烃量图、排烃强度、 排烃系数、排烃量图、油气资源量分布图等。 古流体势平(剖)面图、运移速度矢量图、烃饱和度 分布图以及可能有利的油气聚集、分布图等。 以模拟成果为依据,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和成果,对 盆地进行历史的、定量的和综合的评价,确定未来可 能有利的勘探目标是盆地模拟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