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检测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校名、班级、姓名、座位号等。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面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唐朝是诗的王国。
李白的诗歌倜傥.不群,浪漫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的诗恬静淡远,富有禅意;岑参的诗雄浑粗犷.,悲壮慷慨……一首首精粹.凝练的诗歌,恰似一朵朵璀璨绚烂的星星,绽.放在大唐浩瀚深邃的星空中。
A.dǎng kuàng cuì dìng B.dǎng guǎng suì zhànC.tǎng guǎng cuì zhàn D.tǎng kuàng suì dìng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或成语,没有出现错别字的一项是A.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大口径天文望远镜,为探索宇宙奥密..提供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
B.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一封质朴..的家书或是一封满载情意的信件,都是难能可贵的表达。
C.龙门的黑瓦白墙在红枫的映衬下显得古朴淡雅,而巷口的各色菊花依次开放,美不盛...收.。
D.孩子们将学习的烦恼抛到九宵云外....,向往着明天开始的激情四溢、热火朝天的军训生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满地折扇形的黄叶被阵阵秋风吹了起来,仿佛一群黄蝴蝶翩翩起舞,晨起锻炼的人们不禁驻足鉴赏..,微笑赞叹。
B.节日是难得的休息时光,团圆是萦绕心头的温情企盼..,然而你是否知道这背后有多少坚守岗位者正在艰辛付出。
C.浙江美术馆在外形设计上将西湖的自然景致与人文韵味和谐地混为一谈....,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中国气质的美。
D.听司机说快到荻浦花海了,我连忙透过玻璃窗喜出望外....,果然看到了像紫色波浪层层翻滚起伏着的薰衣草花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小说《荷花淀》以白洋淀为背景,叙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B.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在逆境中的拼搏,是不是不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C.超过半数的中国制造企业在数字化投入和经营业绩方面均表现欠佳,意味着还有大量企业还未踏上智能化。
D.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积极反思自己当时的想法到底是对还是错,有利于今后在处理同类事件时积累经验。
5.古诗文名句填空。
(6分)(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2)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海日生残夜,▲”,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新希望,给人以乐观积极之感。
(5)凡学习都是有乐趣的,只要你肯继续学下去,乐趣自然会发生,这正如《论语·雍也》里所说“▲,▲”。
6.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7分)(1)文人墨客喜爱雪。
▲(填写朝代)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中“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文句,向我们展现了雪的轻盈;作家▲在《济南的冬天》中写道“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让我们体味到雪的温润;刘湛秋在《雨的四季》写道雪“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使我们感受到雪的清甜;鲁迅在《▲》中写道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给我们带来玩雪的乐趣。
(3分)(2)下列选段节选自《狗·猫·鼠》。
文中加点处的“报仇”是因为什么事?虽然后来得知此事与猫无关,但作者依旧“仇猫”,这又有什么深刻原因?(4分)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
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而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
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
……“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
7.小明爸爸收到同事张华的一条短信(如右图),小明发现短信中有一个谦辞或敬辞误用,这个词是▲;爸爸决定带小明一起出席婚宴,恰好小明当晚要参加学校的合唱排演,请你代小明给老师写一则请假条。
(只写正文,不超过50字)(5分)二(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5题。
(一)乡村庄稼程玉宇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春天,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如一幅油画一般,将乡村装进了画框。
乡村因此而色彩浓烈,香气四溢,就连乡村人家门前的那条小河,也奔流着芬芳的气息。
我想,我家乡的小河是一位野丫头,她春天从油菜花的原野上流过,夏天从农家的瓜果菜园淌过,秋天又沾了一身的稻花荷香,绝不会流淌什么脂粉之气。
在有月的晚上,在大片大片玉米林的拔节声中,那小河的每一捧流水里,都饱含着乡村庄稼地里五谷杂粮的成熟气味,不但给整个乡村蕴含了一层朦胧的水汽,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
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了,整个大地一片金黄。
在乳汁一般的月色下,微风吹过,如一片波涛滚滚的大海,把我的小小村子,如一只小船一般,淹没在一片纯粹的麦香之中。
而那淡蓝色的远山里,以及小溪流过的白杨树林里,正有一只布谷鸟,在声声呼唤:“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就在鸟儿的呼唤声中,庄稼地边的南瓜花,便在月色里一大朵一大朵悄然开放了。
老梁家的杏子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麦子一般黄亮。
第二天一早,那些握着镰刀走向麦田的乡亲们,便在老梁的招呼声中,吃上麦黄杏了。
原野上的麦子才收割不久,接下去又被一片片绿得发黑的包谷林覆盖;而村前小河边的那几顷稻田,也一片葱绿。
一支才出水不久的小荷上,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扇动着薄如蝉翼的翅膀,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炮仗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瞬间,那千只万只蛙们便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全都亮开嗓门鼓噪起来。
满世界一片震天动地的蛙声,使整个乡村大地,都弥漫在一种田园音乐之中。
当一场凉爽的秋风掠过,粮食们便排着队伍,一垛又一垛地从田野上回到村子,鲜亮地挂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架在门前的树枝上。
最是那些大豆们,如调皮的孩子似的,老是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在场院里蹦蹦跳跳,东藏一颗西躲一颗,逗得三两只花喜鹊一边装模作样地报喜,一边在草丛里,在包谷杆上,在土墙的角落里寻寻觅觅。
这时候,乡村大地一片空白,只有柿子树们,举起千只万只红灯笼,守望着空荡荡的庄稼大地。
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原野上仿佛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庄稼,是乡村的庄稼。
它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息,让乡村茁壮成长。
(选自《到庄稼地里转转》,有删改)8.本文描绘了乡村庄稼的四季图,请你为其中三幅图配上标题。
(3分)春:▲夏:▲秋:▲冬:雪野孕绿图9.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4分)(1)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炮仗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2)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原野上仿佛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10.第二段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篇幅来写家乡的那条小河?(3分)11.请联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二)粽子的选择耿艳菊妈妈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可是没有一个妈妈不是偏心的。
哥哥比他大一岁。
从小两个人在家里什么都是相同的。
一样的碗筷,一样的床铺,一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
只是在位置上,哥哥在左,他在右。
家里穷,买不起小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也买不起小孩子们喜爱的零嘴。
可妈妈从田里干活归来,会捉两只一模一样的蚂蚱给他们玩耍。
也会从兜里掏出一把酸甜的野浆果,洗干净放在盘子里,然后哥哥吃左边的,他吃右边的。
妈总是对他说,你哥哥不如你强势,你是他的亲人,你要让着他啊。
妈妈也总是会对哥哥说,你是哥哥,你要知道爱护弟弟啊。
后来上了学,他们也在一起,成了同桌,哥哥坐在左边,弟弟坐在右边。
那一年,爸爸摔着了腿,不能再出去打工挣钱了,光靠几亩薄田是无法供兄弟俩都读书的。
妈妈犹豫了很久,还是透露出了担忧。
他们很懂事,他说让哥哥继续读吧,而哥哥坚持说自己是老大,理当撑起这个家,让弟弟读书。
这是兄弟俩长大以来第一次最激烈的争执,哥哥急得脸都红了。
妈妈看着桌上一兜糯米,一把蜜枣,突然有了主意。
她对他们说,你们哥俩别争了,我晚上把糯米泡上,明天早上给你们包粽子,吃中蜜枣粽的那个继续上学。
他们都点了点头,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就多了一盘粽子。
哥哥向来有早起的习惯,已经坐在桌前等他了。
像往常那样,哥哥吃左边的粽子,弟弟吃右边的粽子。
当他打开一个,刚咬了一口,就吃出了蜜枣,他愣住了。
妈妈一时也愣住了,甚至有几分惊讶。
哥哥却高兴极了,似乎是意料中的事,说:“你看,老天爷都要让你读书,你还跟我争。
”妈妈那天只说了一句话:“行,就你读吧。
”然后就去忙着干活了。
对于他去读书的事实,在亲戚邻居们看来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他和哥哥的命运却是在这件事情上越走越远。
哥哥为了照顾爸妈,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跟着邻居学起了养鸡。
他用妈妈和哥哥种地养鸡的钱读完了高中,又读完了大学,然后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后来,妈妈生病,需要输血,哥哥把他叫回来,他才知道原来哥哥身上流的竟不是和爸妈相同的血。
哥哥是爸爸同事的孩子。
当年,哥哥的亲生父母因为一次意外不幸离世。
爸爸回来和妈妈商量,收养了哥哥。
哥哥很早就从亲戚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把这个秘密紧紧地藏在心里,不曾问过爸妈,更不会对他说。
哥哥心里知道,爸妈比对自己的孩子都好。
那个蜜枣粽的选择其实是有意的。
妈妈在那个包着蜜枣的粽子上是做了记号的。
她觉得羸弱的哥哥更适合去读书,所以悄悄地把蜜枣粽放在了哥哥的那边。
而恰巧早起的哥哥看到了妈妈的纠结和痛苦,趁着妈妈离开的刹那,又悄悄地动了手脚。
然后,弟弟就自然而然地吃到了蜜枣粽。
妈妈到底是偏心了,她的天平偏到了最需要爱的那一端,而哥哥把这份本来就属于他的爱又还给了他。
(摘自《昆山日报》,有删改)12.请根据提示,补全小说的情节。
(4分)开端:交代兄弟俩从小感情深厚,接收着相同的母爱,一起上学读书;发展:▲;高潮:▲;结尾:补叙哥哥的身世,以及弟弟吃到蜜枣粽的原因。
13.请对下列句子中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
(4分)(1)妈妈犹豫了很久,还是透露出了担忧。
(2)妈妈一时也愣住了,甚至有几分惊讶。
14.小说多次写哥哥在左边,弟弟在右边,有什么作用?(3分)15.小说结尾写道“妈妈到底是偏心了”,你觉得妈妈偏心吗,说说你的理由。
(5分)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二)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①,尝.乘间②从,以文字③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