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
《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是中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而颁布的一项法规。
此条例旨在规范企业排污行为,明确企业申办排污许可证的条件、程序和管理要求,在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一、总则
第一条:本条例旨在规定排污许可证的颁发、监管和管
理等各项事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行为规范化和绿色生产。
第二条:排污许可证是指企业经过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
准后,得以对外发布的一种证明文件。
证明企业排放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放标准已经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且在有效期内允许企业排放污染物。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排污行为。
第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为企业发布排污许可证,并
对企业的排放行为进行监督、检验。
二、排污许可证申请与审批
第五条:企业在进行污染排放活动前,应当向环境保护
部门提出排污许可证申请,按照规定提交相关材料以进行审核。
第六条:排污许可证审批分为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
前
置审批主要针对环境敏感性较高、排放物特性较为复杂的企业,由环境保护部门审核后决定是否发放排污许可证;后置审批主要针对排放物较为简单的企业,企业应当在投产预备期内向环
境保护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并在获得许可证后才可以进行投产。
第七条:企业排污许可证每年进行一次审核。
企业应当
按照规定的时间、方法提交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的现场检查和评估。
三、排污许可证的运行和管理
第八条:企业获得排污许可证后,应当严格按照排放标
准进行污染物排放,并承担监测和数据报告等管理责任。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过期后需重新申请。
第九条:企业应当将排污许可证及其相关法规、标准、
技术和数据等信息公开,并主动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与评价。
第十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公开企
业的污染排放和污染物处理情况,并向社会公布企业污染状况进行排名。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企业采用
清洁生产技术、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环保行为,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生产管理体系。
四、排污许可证的违法行为和处罚
第十二条:企业进行违法排污行为,如不按照排放标准
进行污染物排放、出现排放超标、恶意隐瞒信息、未按时申请审批等行为,应当被依照法律进行罚款、停产整顿、撤销排污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应当追究相关人员承担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的法律监督和
技术指导,督促企业履行管理职责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第十四条: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
协调和指导,确保排污许可证的有效实施。
同时,应当加强信
息化建设,提高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和监督水平。
五、附则
第十五条: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发放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应
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排污许可证的补充和变更,并按照新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操作。
第十六条:企业在排污活动中发现污染物超标排放,应
当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予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及时更新信息,不得拖延。
第十七条:本条例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解释和实施,有
关部门和企业应当积极配合。
如有违反,将依照法律进行处罚。
综上所述,《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的颁布对于推进企
业环保行为规范化、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环保部门应当强化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激励企业探索新型的绿色生产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