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家排污许可相关政策、工作要求(2018)
国家排污许可相关政策、工作要求(2018)
排放口和无组织排放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许可
许可证规定的环境管理要求
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
由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字
环境管理要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许可事项
基本信息是在排污许可正本和副本中载明;登记事项由排污单位申报,并在副本中记录; 许可事项由排污单位申请,核发部门审核后,在副本中进行规定
企业申报流程
定位:固定污染源管理核心制度
通过技术体系,衔接固定 污染源管理多项制度
实施情况-与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水法
《水污染防治法》对排污许可制 做了两处补充,进一步明确纳入 排污许可管理的范围、细化管理 要求。
《环境保护税法》
《环境保护税法》及实施条例,全 面对接排污许可制度,明确按排污 口征税、纳税申报排放数据与排污 许可形成的实际排放量保持一致
改革背景
法律依据
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五条 强调“国家依 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 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 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 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改革背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17年)
第十九条 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本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名录 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供 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以及其他依法实行排 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 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向 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 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 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 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应当明确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 量和排放去向等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 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 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 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
② 登记信息
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 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 见、总量控制指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记录
排污许可证副本
③ 许可事项
④ 承诺书
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
承诺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是完整、真实和合法的
等,无组织排放源的位置和数量。
承诺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落实排污
主要内涵
主要目的:加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促进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双赢。“固定源环境管理核心制度”
基本思路: 将 “排污” 视为一项一般禁止行为,授权行政机构执行。 实现条件:
① 清晰、明确地告知排污单位守法要求,申请人满足许可条件,批准许可; ② 要求被许可人持续满足许可条件,企业自我承诺、自行监测、台账记录、定期报
主要内涵
定义:是一项依法规范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环境
保护部门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并依证监管实施排污许可制。
内涵:以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行业排放标准为基础,规定污染物的种类、数
量、速率和去向等的制度。
特征:本身具有强制性,是典型的命令控制手段。用于总量控制可以明确
排污单位总量控制目标的法定地位,提高其权威性。
出台 相关文件ຫໍສະໝຸດ 推进 协同改革制度 衔接融合
探索 管理机制
梳理 信息系统
做好 数据挖掘
实施情况-排污许可技术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流程示意图
新排污许可证样式
新排污许可证样式
扫描二维码,可获取信息公开信息
新排污许可证样式
副许 本可
证
16
新排污许可证内容 ① 基本信息
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技术 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统一社会信用 代码。 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和二维码
国家排污许可相关政策、工作要求
2018.05
主要提纲
国家排污许可制改革背景 新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要求 执行排污许可需要配合的工作
2
国家排污许可制改革背景
3
改革背景-中央文件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 要求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2日)将“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作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 理体制的重要任务。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依法规 定排污许可的管理对象,明确和细化了排污单 位应持证排污和环保部门应依证监管的法律要 求,对排污单位承诺制、信息公开、自行监测、 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等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
实施情况-环境管理制度衔接整合逐步推动
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取得进展:出台《关于做好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环评与排 污许可的关系,以及管理要求上的衔接。 试点总量考核与排污许可融合:2017年的总量考核试点将 减排核算方法与排污许可实际核算方法逐步衔接 按证监管取得突破。印发《火电、造纸行业排污许可证执法 检查工作方案》,对全国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火电、造纸企 业进行全面执法检查,梳理出问题清单。 与重点排污单位的衔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 行)》(环办监测[2017]86号),明确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 理的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产生废水、废气污染物的单位。与 《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相衔接配合,逐步明 确了对企业的分类管理。
告,提供守法证据以自证清白; ③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 “统一、明确” 的执法标准进行核查,规范行政执法。
主要内涵
以污染源识别 为许可证管理 的单元
原辅材料、产品
唯
一
编
生产
污染治理
排放口
码
设施
设施
企
业
许
排放标准
污染因子
自行监测
可
证
污染治理设 施运行维护
许可量 (年)
许可浓度
达标判定
台账记录、执行报告、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