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表达技巧对古诗的赏析,《考试说明》的要求是覆盖所有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其实这些概念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很多时候又是互相包含的。
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通常包括哪些内容?①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抒情有的直接(直抒胸臆),有的间接(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②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二)诗歌中的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高考一般不单独出现这一类的题。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三)诗歌中的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
诗歌中的议论常常又和抒情联系在一起。
(高考一般也不单独考诗歌议论句的赏析。
)例如: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最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四)诗歌中的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这是高考出题的重点。
1、直接抒情——不借助任何物,直接抒发情感。
术语——“直抒胸臆”。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后两句直接表达对朋友的关怀。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移情于物。
(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往往是通过描写景物,创设意象,营造气氛,形成意境,暗中含情。
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借景物描写,体现了诗人内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移情于物——常常借助于情景中的“物”来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句描写,有什么用意?答:这一句关联到上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此句“马不前”,说马也不肯向前走了,实际上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自己左迁远离家乡的沉痛和悲伤之情。
(3)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点绛唇途中逢管倅(注)赵彦端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答:以景做结(1分)寓情于景(1分),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分)。
(4)托物言志——借托咏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情感。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达的是“寂莫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悲伤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弧微和清高。
托“梅”这个物表达了纵使遭受重大打击也不改初衷的志向。
(5)用典抒情——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某种感情。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含义。
答:这一句用典故,以廉颇自比,一方面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表达自己饱受冷落的悲愤。
(6)借古讽今——借古代史事,讽喻当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西塞山①怀古刘禹锡王浚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⑧,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⑥萧萧芦获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黄石市长江南岸。
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
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
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铁链,扬棹鼓帆,顺流直取金陵(吴都,今南京)。
④石头:即石头城,今址在南京市石头山后。
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⑥故垒:指西塞山要塞。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
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这是一首“怀古”诗。
前四句虚写晋将王浚伐吴,截取攻破“千寻铁锁”这一历史画面。
“往事”,实指东吴和六朝破亡。
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沉痛地表达了对国家处于藩镇割据局面,摇摇欲坠的情景的哀伤。
诗人警醒最高统治者,如果不思振作,将蹈东吴和六朝覆辙。
3、赏析抒情手法高考题样式(1)题样例1[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完成第一步)。
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邕思念;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完成第二步)。
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完成第三步)。
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完成第四步)。
例2(2007年高考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
(2)答题方法和步骤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要点: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③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当然,有时不必这样繁琐,根据所问作答,有一步两步就可以了。
以上例2就是。
(3)演练实践题1(2008浙江卷)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首联写法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题2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用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寓情于景。
写景之中抒发了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题3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如何抒写羁旅相思之情的?答:词作上片写景,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这是以乐景衬哀情。
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题4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结合整首作品,谈谈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妙处。
答:写景集中在上阕:风光好总起,生机勃勃表现得颇为传神,为下阕抒情铺垫,设定情景蓄势。
题5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自然界中的蝉的特征,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的思想情感。
题6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四)诗歌中的描写——在作品中描写景物、人物等。
这一类的赏析考题也经常出现。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考题以侧面描写多见。
)例1(2008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题: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例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虚化出幻觉,却从侧面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