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师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考纲解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构思)的使用。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和诗歌语言相关的问题。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知识准备】表达技巧的类型: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因事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白描、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先总后分、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一、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抒情方式)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一)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古与“令”字通,使)无绝衰。

山无陵(líng,山峰、山头),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又如李清照《武陵春》三四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纵笔直抒,揭示一切悲苦的原因是“物是人非”,即山河依旧,人事皆非,这深重的国难,怎不使人感到“事事休”呢?所以词人沉痛地说“欲语泪先流”。

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尾联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度概括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它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感情炽烈、悲怆,充满着人生哲理。

(二)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地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在叙事中,寓含着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再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手段,情景交融是效果)“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在古典诗歌中,写景就是抒发情感。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的前六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描写的景物画面自然恬淡、幽美迷人,表现了诗人要与友人一同幽居的情思,是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菩萨蛮》前四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山用“寒”来形容,不单说明节令是秋天,更主要的是表现女主人冷落、孤独、寂寞的心情。

碧色用“伤心”来形容,极言山色深碧,同时又是表现看山人的心情,伤心已极,山色也就具有了悲伤的色彩。

这里既写了情,又写了景,用的是融情于景。

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三、四两句,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

用的是融情于景。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堪称精妙绝伦。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李忱的《瀑布联句》中“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花自喻,用梅花象征了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

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又如骆宾王《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咏物诗,名为咏蝉,实为自表心迹。

诗人抒写了因无罪被诬,无人相信自己的高洁而为之辩白的忧愤。

但忧愤之中又有着超然的心态,不愿与俗流为伍。

又如虞世南的《蝉》“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4、借史抒情(咏史抒怀、借古讽今)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

附:【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1、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①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如《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再如《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

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

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

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诗经?采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