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品评与感悟阅读有关乡土、乡音、乡情、乡愁的作品,品评作家浓浓的情感,感悟家乡文化的内涵。
(一)乡土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醒。
这是一天的头茬子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
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
阳光对于人的喂养就像草对于牲畜。
光线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内心及前途的光亮程度。
而当阳光漫过一个房顶又一个房顶到达村西头,光线中已沾染了太多的烟尘、人声和鸡鸣狗叫,成为世俗的东西。
早晨村东头的屋影、树影、烟影、人畜影,层层叠叠压向村西头。
早晨的影子是残梦,是梦幻与现实的暧昧与交替。
在这种影子里长大的人,忧郁、怀疑、好妄想。
午后村西头的影子正好反过来压向村东头。
午后的影子是疲惫,是一整天勤劳带来的收获与遗憾,是先到的夜晚。
坐在这种阴影里吃饭的人们,咀嚼生活的自足与艰辛。
……水往东边流,一渠水村西人洗过衣服村东人洗,虽说水过百米自然清,百米外的清水肯定已不是以前的水;风向西边刮,村东头的尘土刮到村西头,村西的尘土又刮到更西边另一个村庄的东头。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一方人就以他们独特的眉眼身板和话语方式,成为一方水土的代言人。
乡土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对乡土有没有最深情的凝望、最细微的发现、最动人的叙述,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在这方面,刘亮程几乎做到了极致。
这个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的汉子,成了那片土地最佳的代言者。
(二)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拖着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
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挂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而痛苦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乡音未改鬓毛衰。
”只要乡音未改,无论离开故乡多少年,回来的时候,你一张口,还是会被乡人接纳、欢迎。
乡音里含着密码,含着这个地域的人共同的记忆,不用搞清楚这腔调语音是从哪一辈来的、怎么来的,只要大家一说出来(或者唱出来),心里就舒坦了,人就亲近了,彼此就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余的话就显得多余了。
秦腔,是乡音中最典型的一种。
八百里秦川人几乎都会唱、都爱唱,一张口,一吐调,彼此就闻到了羊肉泡馍的味,闻到了西凤酒的香,于是人就亲热了,日子也捋顺了。
大苦的日子里就洋溢出了大乐来!(三)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
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我是从12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
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
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树成行。
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
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
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选自孙犁《老家》,有删改),家是他们的精神归宿。
孙犁在这篇散文当中,表达了对于思念老家而不得回的忧伤与无奈。
在散文的开篇,作者描述了他关于回家的梦。
在梦中,家总是思而不得,以至于他每每被各种困扰急醒。
这些梦,可以折射出孙犁对老家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绪也为此篇散文定下了基调。
孙犁没有具体地描写故乡的样貌,而是感慨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但感情总是难以割舍。
因此,虽然自家那几间破房在新房林立的村里太不调和了,但孙犁依然不愿意拆了它们。
因为他害怕如果没有了这些破房,自己就会被人们遗忘,被老家遗忘。
那几间破房是他对故乡的寄托,是他与故乡关系的最后凭证。
这番自我解嘲,透露着一种无奈和悲凉。
二、阅读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国际上,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永泰庄寨是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地域性防御式民居。
永泰庄寨的建设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我们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
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
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
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
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
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
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
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
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
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
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
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
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
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
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而且也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
进一步挖掘、利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