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历史与知识最近一直在学习古琴的知识,也看了不少的古琴,现在将一些知识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吧古琴历史与传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
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琴为后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
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
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
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
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
道教鼻祖老子崇尚自然为美,,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
《庄子。
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
并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 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其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历来为文人阶层重视,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武汉汉阳古琴台。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于鼓琴。
一次伯牙受楚王派遣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待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伯牙鼓琴咏志。
抚琴一会弦断,伯牙知有人窃听,便请出,此人便是樵夫钟子期。
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
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
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
”伯牙喜遇知音,便结为挚友,约来年再会。
第二年,伯牙按约会子期,谁知子期不幸病故。
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
奏后,伯牙因失去知音,悲痛万分,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决心今后永不鼓琴。
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嵇康擅长音乐,作有琴曲《风入松》;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嵇康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时年四十。
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古乐理以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为七音。
古人对古琴的七弦所对应的七音也给出不同定义:一弦属土为宫。
土星分旺四季。
弦最大。
用八十一丝。
声沉重而尊。
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为商。
金星应秋之节。
次于宫。
弦用七十二丝。
能决断。
故曰为臣。
三弦属木为角。
木星应春之节。
弦用六十四丝。
为之触地出。
故曰为民。
居在君臣之下为卑。
故三弦下八为此也。
四弦属火为徵。
火星应夏之节。
弦用五十四丝。
万物成美。
故曰为之事。
五弦属水为羽。
水星应冬之节。
弦用四十八丝。
聚集清物之相。
故曰为之物。
六弦文声主少宫。
文星柔以应刚。
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
武星刚以应柔。
乃武王之所加也。
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
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
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
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
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
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
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
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古琴造型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
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
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
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
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
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