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月经崩漏
中医之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
它类似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多年来,笔者中西医结合诊治崩漏31例皆愈,现结合临床小结讨论,以利再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均因阴道异常出血就医。
年龄l4岁一50岁,平均33.2岁。
与职业关系不大。
1-2检查项目:B超检查31人,未发现子宫及附件异常。
性激素检验6人,雌激素偏低2人,孕激素偏低1人,泌乳素偏高1人。
血常规检验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色素偏低,最低的60g/L。
1-3症状分型:以崩中漏下为主证,结合临床检验、舌象脉象及兼证31例中属肾虚肝郁、血热伤络的1l例,肾亏气虚、冲任不固的15例、肝肾阴虚、兼夹瘀热的5例。
2诊断依据
主证是月经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难净,或崩中漏下,或崩漏互见;B 超检查生殖器官无异常;性激素检验结果正常或异常。
3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暴则急止、漏则调摄为原则。
以清宫阿胶膏主之。
临证加减施药。
如止血用药:补气止血用黄芪、党参、白术,补血止血用阿胶、龙眼肉,温经止血用艾叶、炮姜、鹿角霜,清热止血用白茅根、生栀子、大蓟,凉血止血用地榆炭、侧柏炭、苎麻根,养阴止血用旱莲草、女贞子、龟板胶,固涩止血用仙鹤草、五倍子、赤石脂,祛瘀
止血用田七粉、生蒲黄、炒茜草。
每诊宜3 5剂。
西医治疗:酌用激素止血、人工周期、促排卵、手术(诊断性刮宫)等。
4治疗结果
就诊1次14人,就诊2次7人,就诊3~4次7人,5次以上3人。
坚持血止后调周治疗2人。
31例全部临床治愈。
5典型病例
蒋某,女,45岁,2011年5月25日由妇科转诊:自述近半年月经迟后两、三月才来,量多,逾期半月不净。
这次5月9日行经,开始日换卫生巾7—8次,血块多,服黄体酮胶囊未能止血,5月23日行刮宫术后经量减少,但仍淋沥不尽。
纳眠尚可,大便正常,尿多而清。
有高血压病,在服降压药。
舌淡红、唇薄白、脉细数。
B超妇科常规检查无异常,检验性激素正常,血色素略低。
诊断: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肝肾阴虚、兼夹瘀热之证。
治疗:固气止血、清热化瘀为治则,拟清宫阿胶膏加减:每天3次,饭后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盒lOmg/次,每日2次。
三诊(5月30日):昨日月经已干净,现乏力,舌淡红微胖,齿印,苔白腻、脉数滑。
四诊(6月20日):6月18日行经,色量可,血块少,舌红、苔白、脉细数。
药完经止。
6讨论
中西医诊治崩漏(功血症)各有特色,临床上常结合使用。
论病名,中医以症状形态善名。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
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云:“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
“忽然暴下,谓之崩
中。
”西医将病的性质与症状合名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论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博谓之崩”。
李东垣释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女科辑要笺正·血崩》云:“崩中一证,因火者多,因寒者少,然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
后世医家所论,多认同肾虚是致此病之本。
现代名医罗元恺云:“崩漏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有虚有实,或虚实杂见,但以虚证为多”。
“血崩一证,不论夹热、夹瘀,总以冲任不固、气不摄血为主要病机。
”“漏下一证,则往往是肝肾阴虚,相火内动而致,或夹瘀滞,或兼湿热。
”上述所论,亦切本组病例之实际。
西医则指精神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引起子宫异常出血,而生殖器官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且以无排卵性青春期、更年期发病较多。
这与中医肾虚为本之观点相通。
同时与房事不节、七情所伤有关。
论诊断,阴道异常出血等症状,结合前述仪器检查检验,即可确诊,且能区别胎漏、异位妊娠、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等病症。
本组病例均经鉴别确诊为崩漏(功血症)。
论治疗,我国明代方药治疗崩漏即有“塞流、澄源、复旧”的三步治法,现代中医多用两步法,即先固经止血,后补肾调周。
西医也是先止血,后调月经周期。
可见中西医治疗本病的基本理法相同。
本组病例诊治体会:一是抓住标本缓急,暴则止血,漏则调摄。
二是分清主兼证,巧使坐底方,精用止血药。
清宫阿胶膏为调经安胎,治崩漏之要药,可达温经升举、固阴和阳、补血止血之功,笔者临床经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愈、子宫粘膜下肌瘤可缩小或消失、子宫腺肌瘤可减轻症状而未愈。
本组
病例全部治愈,部分病例主用中药,部分病例中西药结合,治疗典型病例可略见一斑,均疗效较满意。
具体就诊1—2次而愈的21人(占67.7%,),就诊3~4次而愈的7人(占22.6%,),就诊5次以上而愈的3人(占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