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货:动图十二经络大全!(续)

干货:动图十二经络大全!(续)

干货:动图十二经络大全!(续)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1十二经络表里关系2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3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4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

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

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

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 本经穴位: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挠侧的中点处)● 络穴:偏历(屈肘背面挠侧,腕横纹上3寸)● 输穴:三间(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挠侧后缘凹陷中)足阳明胃经(辰时:7-9点):从头走足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

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 本经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原穴:冲阳穴(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络穴: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之横指)● 输穴:陷谷穴(足背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中)足太阴脾经(巳时:9-11点):从足走腹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 本经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 原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络穴:公孙(当第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输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点):从胸走手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

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

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 本经穴位: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 原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络穴:通里(前臂掌侧,挠侧缘,腕横纹上1寸)● 输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点):从手走头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

首穴少泽,末穴听宫。

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 本经穴位:少泽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听宫穴● 原穴:腕骨(手掌R侧,当第5 掌骨基底与钩骨至简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络穴:支正(前臂背面R侧,腕背横纹上5寸)● 输穴:后溪(握拳,第5掌指关节R侧后方,当横纹头赤白肉际处)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点):从头走足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

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原穴:京骨穴(人体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络穴:飞扬穴(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7寸)● 输穴:束骨穴(第5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从足走腹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

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

● 原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络穴: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输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点):从胸走手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

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

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 本经穴位:天池穴、天泉穴、曲泽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中冲穴。

● 原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络穴: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输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点):从手走头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 本经穴位: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

● 原穴:阳池(腕背横纹中)● 络穴: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 输穴:中渚(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足少阳胆经(子时:23-1点):从头走足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

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

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 原穴:外丘(在外踝的前下方)● 络穴:光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输穴:足临泣(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关节的后方)足厥阴肝经(丑时:1-3点):从足走腹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 本经穴位: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原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络穴: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输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5经络是中医的灵魂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人体运行的通道,包括两部分,其中直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是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通道。

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无气息了,经络也就消失了。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

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部件的简单组合。

《内经》上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主,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w idth:100% !importan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