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动画图劝学网整理■ 简要介绍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本动画演示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01章《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02章《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03章《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04章《十二经脉》--足少阴肾经05章《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06章《十二经脉》--足厥阴肝经07章《十二经脉》--手少阴心经08章《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09章《十二经脉》--手厥阴心包经10章《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11章《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12章《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
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
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
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
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
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5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
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手三阴经《十二经脉》01章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辛金,肺为阴脏,秉大气中金气而生。
金气有收敛作用。
肺经金气收敛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络大肠,主降。
肺经秉阴金之气,兼秉阴土之气。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太阴肺经其穴位位置和对应疾病的治疗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手三阴经《十二经脉》09章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为阴脏,秉大气中相火之气而生。
相火有燔灼作用。
心包经相火的燔灼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络三焦,主降。
秉阴性相火之气,兼秉阴木之气。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
本经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手厥阴心包经其穴位位置和对应疾病的治疗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疾病始于天池,终于中冲,由胸走手。
刺激左侧效果最佳。
天池:天池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之。
天泉:腋下横纹两寸。
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泽:肘横纹中点。
治疗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调节心血的供应。
郗门: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郗门穴在离腕横纹5寸处。
急救穴,治疗突发性的心绞痛。
按这个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转动,才能揉到。
内关:治疗因心理压力大引起的失眠等症状等,可调节心率。
大凌:在腕横纹的中间。
可治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由于心血管淤阻产生的口臭等。
劳宫:是一个大补穴。
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
中冲:中指甲内侧。
可用指甲掐或用指节咯。
是泄心火的要穴,治口疮小贴士:推天河水,从腕横纹到肘横纹的中点(推时从劳宫起,推300次),对内热性小孩发烧,不出汗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成年人心里烦躁也可以推。
虚寒体质的小孩不能用。
手三阴经《十二经脉》07章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丁火,心为阴脏,秉大气中火气而生。
火气有宣通作用。
心经火气的宣通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络小肠,主降。
秉阴火之气。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
本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手少阴心经穴位及主治疾病主心理、思虑、神志、睡眠、感情纠葛等。
极泉穴:在腋窝终点。
可以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
预防心血管早期的疾病、可调心律,治疗两肋疼。
方法:用大拇指点按极泉穴然后拨动一下小筋,就会有电麻感(通的)痛而不麻(血管有淤阻)不痛不麻(供血不足)预防心梗、心绞痛。
青灵穴:位于人体的臂内侧,当极泉穴与少海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主治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少海穴:肘横纹边缘处。
是心经的合穴。
合治内腑对心脏的调节很好。
属水(水在五行中是属肾)多梦叫心肾不交,就会造成五心烦热,踏实不下来。
可调节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律,降低血压。
灵道穴:腕横纹下1.5寸贴着骨头揉:防治心脏早搏,心跳过速、心烦躁上火、慢性心脏病,减缓心律,平静心神。
对慢性心脏病的人非常重要。
阴郗穴:腕横纹上0.5寸。
手脚心发热、出汗,中医讲五心烦热,睡不踏实、起夜,其实尿也不多(小便頻数)穴位在骨缝当中,点按要往里掐。
神门穴:在掌横纹上凹陷处。
穴位深。
可用大拇指指节搁它。
就是安定心神的门户。
增强睡眠。
是原穴:属土,火(心脏)生土(脾)把心脏烦热过多的气血补到脾胃上去。
增加了消化能力,安神了同时也把心火泻掉了。
还可防止老年痴呆。
一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泻心火。
二增强胃动力。
三防老年痴呆。
四治疗晕车。
五增强通便能力。
少府:在感情线上攥拳小指尖对的地方少府是心经的火穴。
因此湿热症、火症可通过少府调节。
可直接调节心脏的穴。
主治先天心脏疾病。
少冲:小指内侧指甲旁。
#穴(急症热症)发烧、癫狂、昏厥症。
它有开窍醒神的功效。
放血、去热。
小结: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国缓。
神经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其他: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手三阳经《十二经脉》02章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庚金,大肠为阳腑,秉大气中金气而生。
金气有收敛作用。
大肠经金气的收敛作用,由下而上,自手走头,络肺,主升。
大肠经秉阳金之气。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本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主治疾病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