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一.品读经典,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 1.诵读原文第四段: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 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 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 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 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 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 子却更见风致了。
景物描写的角度
• • • • • • • • 1、定点观察 半亩方糖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正面、侧面、动静结合 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②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 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 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 ③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 比喻、夸张、通感、虚实结合、正侧面相结合 • ④这两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 • 美感、层次感、立体感
二.知识点归纳
• 结合经典文段,我们一起归纳如何才能让 景物描写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
• 总的原则:选准对象、仔细观察、 确定角度、安排层次、锤炼语言、 运用手法。
• ①选准对象,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角 度的描写。 • 写景的角度: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 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 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 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 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 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 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 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 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 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 你却看不透她。 • (朱自清《绿》)
• *想一想: • ①画面中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光? • A.通过以流水作比写月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 • B.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 ,雾的轻飘。 • C.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 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 D.通过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 E.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 • • •
*想一想: ①画面从哪些角度写月下的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②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 头? • 远→近,上→下,静→动 • ③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动静结合
• 2.诵读原文第五段: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 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 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 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 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愣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小结: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 角度多层次的描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展开丰 富的想象与联想。 • A.想象就是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写作时想象要丰富,要合理,要集中。 • B.联想就是由当前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有 关事物的思维过程。两者既有不同但又是 互相关联的。
三.赏析以下文段写景时选取的角 层次的描写。 •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如由表 及里)、感情顺序。
• ③综合运用各种手法。 • 首先是锤炼写景的修饰语,像朱自清先生的《荷 塘月色》中运用“曲曲折折”“田田”“亭 亭”“层层”“零星”“袅娜”“羞涩”等修饰 语。 • 其次是调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和“远近高低结合、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结合、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 •
• 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许多人读过朱自清先生 的《荷塘月色》后,都到清华园参观,想一 睹他笔下那迷人的景色,可惜却失望而归。 现实中的清华园显得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 景致在哪里都能看到,可为什么在朱自清先 生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的美呢?下面就让我们 回归文本,仔细推敲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 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写作的能 力。
• 解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像和联想等多种 手法,从三个层次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 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 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第一层:“她松松的皱 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比喻潭水绿绸般美 丽的微波涟漪,是在近处对“平铺着”的“绿” 的表面形态的描述。第二层:“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是对潭水纯净 淳美的质地的描写,通过视觉、触觉两种感觉展 现。第三层:“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 润的碧玉”是从立体视觉上对潭水质地的描写, 是对“潭水之绿”的整体观察与透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