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8至12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一、厚基础功底。

(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追溯.(sù)额枋.(fāng)歼.(qiān)灭连翘.(qiáo)B、差.使(chāi)涎.(yán)水吊唁.(yàn) 伧.俗(cāng)C、震悚.(sǒng)褶.皱(zhě) 镂.空(lòu) 百舸.(gě)D、荒谬.(miào)尴尬.(gà)仄.歪(zè)老妪.(y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锐不可当消声匿迹气息奄奄铸剑为犁B、猝然昏厥重峦叠嶂天衣无缝雾凇沆砀C、富丽唐皇人头挤挤黄发垂髫沉鳞竞跃D、悲喜交结长途跋涉啸聚山林震撼激射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伎俩..(落花)惟妙惟肖.(相似)..(不正当的手段)落英B、归咎.(过失,罪过)丘壑.(山沟)风雪载.途(满,填满)C、愧怍.(惭愧)鸿.儒(大)无动于衷.(内心)D、煞.风景(消减)荷.锄(扛着)日薄.西山(不厚)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校长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使正在嬉闹的同学立刻张皇失措....。

B、诗人别具匠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C、邰丽华虽然是残疾人,但我们应刮目相看....,因为她领舞的《千手观音》的确不错。

D、泰山、华山、黄山,都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据新华社2010年1月10日报道,到目前为止,我国甲型H1N1流感患者人数与上月相比降低了2.1倍。

C、受金融危机影响,仅我国广东地区就约有2-3万左右的工厂倒闭。

D、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6、下列各句修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比喻)B、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夸张)C、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对偶)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拟人)7、下列文学常识连接正确的一项是A、《芦花荡》——孙犁——现代——叙事散文B、《核舟记》——张岱——明代——说明文C、《石壕吏》——杜甫——唐代——叙事诗D、《老王》——钱钟书——现代——小说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台阶》一文表现了父亲的虚荣心,因为他不甘心自家台阶低人一等。

B、《蜡烛》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位爱憎分明的南斯拉夫母亲形象,刻画这位母亲没有语言描写,只有动作描写,显得深沉含蓄。

C、《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它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其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D、《桃花源记》中写“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用意在于批判“渔人”的背信弃义,不守承诺。

9、下列对文言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中“交通”一词,在句中意思是“交错相通”,今义是“运输、通讯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跟这种语言现象相同的还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妻子”“绝境”“闲人”。

B、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中,“鸿儒”与“白丁”是一对反义词。

C、在下面四个句子中,每句都含有一个通假字:①便要还家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③荡胸生曾云④略无阙处D、“是日更定”与“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中的“是”为同一用法。

10、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在传说的基础上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文思如行云,运笔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二、品古典雅韵。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三峡郦道元夜分,自.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对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午..夜分(正午)夏水襄.陵(冲上)B、不见曦.月(太阳)沿溯.阻绝(逆流而上)C、横柯上蔽.(遮蔽)猿鸣三.声(表数量,三次)D、晴初霜旦.(早晨)风烟俱.净(都)1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属.引凄异哀转.久绝A、 B、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自.三峡七百里中C、 D、绝.山献多生怪柏自.非亭午夜分13、对以上两则短文内容及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清澈、迅疾等共同点。

B、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文以猿鸣烘托环境的悲寂凄清,《与》文则以猿鸣表现环境的生机勃勃。

C、《三》文写四季山水之景,分为夏季、春冬、秋季,是承水势涨落而安排的。

《与》文写景,则先概括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再分写异水、奇山,属于总分结构。

D、《三》文末段以当地渔歌作结,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

绵阳英才学校xx秋期末综合检测八年级语文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共8页,用蓝色或黑色墨水钢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蓄知识底蕴。

(29分)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分)。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分)。

1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转入此中来。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5)千里之堤,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爱莲说》中选一句子,收录在表现情操高洁的人生修养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情哀深处,万物同悲。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借花、鸟来创此意境的。

16、请按照例句进行仿写。

(3分)2009年10月1日,是伟大祖国的六十华诞。

为此,炎黄子孙纷纷为祖国母亲献上美好的祝愿。

例:祝福您,如东升的旭日,光芒万丈。

仿:祝福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祝福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祝福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名著阅读。

(4分)“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1)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书是作者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境遇下创作的。

作品中的主人公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就取材于作者的自身经历。

(2分)(2)如果把这本书送给一位情绪很低落的同学,请你为他(她)写上一句赠言。

(不超出20字)(2分)。

18、综合性学习。

(6分)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2分)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_____________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_____________(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2分)它从汩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__________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____(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不超过30字)(2分)。

四、览书海智慧。

(共32分)(一)课内经典现代文阅读。

(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4题。

背影(选段)朱自清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身下去,尚不大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