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月考试卷(语文)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

以前在比较研究中有一种强人政策,即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英国人在比较英国文化与德国文化时常这样做,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也用这一方式。

比如,尼采说英国文化是懒惰的猪猡文化,英国学者则说德国文化是浪漫的、非理性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不用强人政策,而用矮人政策,即以自己之糟粕与外人之精华相比,越比越矮。

胡适把中国文化的简单概括为裹小脚加鸦片烟,西方文化则被他简单地概括为民主、科学、自由、人权;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是奴性,而西方人的反抗心理则是其个人独特个性的表现,竞争体现其社会年轻,充满活力。

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有一个信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腐朽的封建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引导出源头活水,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这是当时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包括社会主义者陈独秀、自由主义者胡适,还有无政府主义者,乃至大文豪巴金、鲁迅。

“五四”时期,这些文化激进主义者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认真地反省民族文化的弱点,抨击民族灵魂中的缺陷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些人却采取了十分情绪化的偏颇态度,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掺进非常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觉得自己的民族什么都不如别的民族,从而产生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文化激进主义遂转变为民族虚无主义。

任何文化,既有相似性一面,又有民族性一面。

不同的民族文化,原本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吸纳,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却流行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轮,甚至像黑格尔这样的大学者,也是欧洲中心主义者。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序言中就说:“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张白纸。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念,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

文化发展繁荣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

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发映时代要求,从而就会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轨道之外,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但是,吸收外来文化,绝不能人为地斩断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样做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十分错误的,十分有害的。

继承与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对传统一味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而应该用科学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它,分析它,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才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选自《中国文化论述》,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五四”运动以来,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甚至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在比较研究中也用矮人政策。

B.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这是比较研究中的一种强人政策。

C.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达成共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

D.在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时,我们既应该坚决摒弃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又应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这与“五四”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用矮人政策来比较中外文化密切关系。

B.“五四”时期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以本国文化之糟粕与外国文化之精华相比,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失之偏颇。

C.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流行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轮,对其他民族文化缺乏尊重,没有看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这是很狭隘的。

D.对本民族文化批判的继承、积极地发展,这不仅应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态度,也应是全世界各民族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无论是比较研究中的强人政策还是矮人政策,均为对待文化的非理性、非科学态度,我们在这一点上应当保持清醒头脑。

B.陈独秀、胡适、巴金、鲁迅等无疑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但他们在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有非常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总觉得自己的民族不如别的民族。

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这既说明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是空白,也说明欧洲中心主义对恩格斯有影响。

D.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谦和、礼让,西方文化主张竞争、反抗,这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西方社会年轻、充满活力,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落后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纳麟,智曜之孙,睿之子也。

大德..六年,纳麟以名臣子,用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荐,入备宿卫。

十年,除中书舍人。

至大四年,迁宗正府郎中。

皇庆元年,擢佥河南廉访司事。

延佑初,拜监察御史。

以言事忤旨,仁宗怒,中丞朵儿只力救之乃解。

又言风宪【注】恃纠劾之权而受人赂者,宜刑而加流。

天历元年,除杭州路总管。

锄奸去蠹,吏畏民悦。

明年,改江西廉访使。

南昌岁饥,江西行省难于发粟。

纳麟曰:"朝廷如不允,我当以家赀偿之。

"乃出粟以赈民,全活甚众。

平章政事把失忽都贪纵不法,纳麟劾罢之。

至正二年,除行宣政院使。

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七年,出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寻召拜御史大夫,所荐用御史,必老成更事者。

八年,请老,不许,加太尉。

御史劾罢之,退居姑苏。

十二年,江淮盗起,帝命为南台御史大夫。

纳麟承诏即起。

仍命兼太尉,总制江浙、江西、湖广三省军马。

诏遣直省舍人海玉传旨慰谕之。

纳麟北面..再拜曰:“臣虽耄老,敢不黾勉从事,尽余生以报陛下。

”至则修筑集庆城郭..。

会江浙杭城失守,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失列门引兵往援,次于采石。

纳麟使止之曰:“闻杭贼易破不足忧,今宣城危急,先宜以兵救宣城。

”乃调典瑞院使脱火赤率蒙古军应之,大破贼于堈下门,宣州以安。

十三年,纳麟固请谢事..,从之,命太尉如故,乃退居庆元。

十九年,由海道趋直沽。

山东俞宝率战舰断粮道,纳麟命其子安安及同舟人拒之,破其众于海口。

八月,抵京师。

帝遣使劳以上尊,皇太子亦馈酒脯。

而纳麟感疾日亟,卒于通州。

年七十有九。

(选自《元史》列传二十九,有删改)【注】风宪:指御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B.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C.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D.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

B.“北面”即面向北。

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C.“城郭”指城墙或城邑,“城”指内城的墙或内城,“郭”指外城的墙或外城,本文中的“城郭”是城墙的意思。

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前文的“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高纳麟耿直敢言。

纳麟上奏说御史倚仗有纠察弹劾之权而受人贿赂的,应该被判刑并加以流放;平章政事把失忽都违法乱纪,纳麟弹劾了他使他被免官。

B.高纳麟关心民生疾苦。

在任江西廉访使时,南昌发生饥荒,江西行省开仓赈济有困难,纳麟表示愿以其家产为担保,江西行省才拿出粮食赈济百姓。

C.高纳麟备受朝廷重用。

他一生担任很多要职,也曾经参与平判,至正十九年八月抵达京师时,皇上派遣使者以上尊之礼慰劳他,皇太子也馈赠他美酒、干肉。

D.高纳麟老当益壮。

至正十二年,江淮盗贼兴起,他不顾年老主动请命,到任后积极防御,运筹帷幄,在堈下门大败贼寇,宣州得以安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每题3分)(1)以言事忤旨,仁宗怒,中丞朵儿只力救之乃解。

(2)山东俞宝率战舰断粮道,纳麟命其子安安及同舟人拒之,破其众于海口。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4)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①裁剪冰绡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③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④梦也新来不做。

【注】①赵洁:宋徽宗,因荒淫失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囚禁至死。

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

②冰绡:洁白的绸。

③凭寄:凭谁传递。

④和:连。

8.上片描写杏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9.下片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表达词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月”抒胸中万千感慨的句子是。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肉袒负荆,通过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说:“,(2)!”(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典故表达了时光流逝,国事飘摇的语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超级演员一般人退休后,都会有强烈的失落感,而老赵却没有。

他在正式退休的第一天,就再就业了。

那天早晨,老赵也如其他的退休老人一样,执行风雨无阻的任务——送读二年级的小孙子上学。

从学校出来,他走错了路,七拐八拐了好半天,才摸出逼仄的胡同,置身一个热闹的大门口。

好奇怪的一群人,有人站着,有人坐着,仨一群俩一伙,像自由市场一般喧闹。

老赵上前打听,原来这里是老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外,这些人都是群众演员,等着导演前来挑选,以求一个上镜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