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科技史简表

中国古代科技史简表

西汉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张仲景(约150-219)
《伤寒杂病论》
被称为“医圣 ”,论述的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华佗(约145-208)
成功地用口服全身麻醉药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作腹腔外科大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他还创"五禽戏",提倡体育疗法
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
赵过推广了"代田法",增加了亩产量
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东汉
公元166年左右,东汉进步政论家崔寔(?-约公元170年)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家历,其中关于稻秧移栽、果树埋植繁殖法等的记载都是最早的。
曹魏
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南北朝时期
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元丹贡布
《四部医典》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北宋
王惟一
1027年,总结历代针灸医家的实践经验,统一了针灸穴位,主持铸成表明针灸穴位的铜人两具以作为针灸教学之用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模型
南宋
宋慈1186—1249
《洗冤集录》,1247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检验尸体的各种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司法检验专著
公元1406年
3、物理学
时间
成 就
地 位
春秋
春秋末年我国人民已使用天平和砝码。湖南长沙春秋末至战国间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天平和砝码
《管子•地数》载:"山上有慈石(即磁石)者,其下有铜金。"
这是世界上有关磁石的最早记载之一
战国
《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西汉
《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00年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数学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天文学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其中包括直角三角勾股定理的应用和复杂分数的运算
东汉
《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包括:多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正负数的概念,正负数加减法则,开平方、开立方以及一般二次方程的解法
这是世界最完整的上古时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僖公十六年》有世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
战国
甘德(楚人)
石申(魏人)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申
《石氏星表》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表
西汉
司马迁、落下闳、邓平
公元前104年人制定《太初历》,《太初历》采用"八十一分法"(即定一朔望月为29天零43/81日,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比西欧早1000多年
刘洪(158-167)
《乾象历》
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
唐朝
僧一行(张遂,673―727)
黄道游仪(梁令瓒共同创制)
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颁布
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朱橚
明代朱 等编成的《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明代
李时珍1518-1593
《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郭守敬
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高峰
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贾思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因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造出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果树栽培方法。
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有一些国外蔬菜品种传入我国,如来自地中海地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记述了茶的形状、品质、产地、采制和烹饮的方法等。我国的茶树和种茶技术于十九世纪初传入日本,十九世纪传入欧洲。
2、数学
时间
人物
成就及著作
历史地位
商最大数字为三万
春秋战国
春秋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一算筹
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计算方法
九九乘法口决
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经》中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
5、农业
时 间
农业技术
农作物
农业著作
中国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商和西周时期
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五谷”(稻、黍、稷、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松土工具耒耜
西周晚期
铁器开始使用
春秋
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
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863年,唐代段成式(生卒年代不详)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其中有关于动物逃避敌害的实例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南诏
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
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汉书·五行志》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汉书·天文志》详细地记载了公元前32年10月24日出现的一次极光
这是世界上较早的精确的极光观测记录
公元前一世纪时已认识到月光是日光的反射。
东汉
贾逵(30-101年)
明确指出黄道和赤道有一交角,在我国首先利用黄道坐标系测定天体的位置。他还发现月亮的视运动有快慢,并测定了近点月。
对保存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做出了贡献
宋元时期
珠算盘广泛运用
南宋
秦九韶
《数学九章》
宋元数学四大家
大衍求一术
比西方1801年著名数学家高斯建立的同余理论早554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正负开方术

李冶
《测圆海镜》
南宋
杨辉
《详解九章算法》

朱世杰
《四元玉鉴》
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
西周时我国已用二十八宿(我国古代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称为宿)来划分周天。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朔月”二字在我国典籍中这是首次出现,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记载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
春秋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
比世界领先1000多年
《缀术》
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约4至5世纪
《孙子算经》,提出了"物不知数"的问题并了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经南宋秦九韶发展成为一次同余式理论,被称为"中国的剩余定理"

王孝通
《缉古算经》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是隋唐时代国子监算学科的教科书
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陆续移植内地。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后期氾胜之所著的《氾胜之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农书。它总结了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的原则和许多作物的栽培技术
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的犁壁,使铁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两宋
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公元1059年,北宋蔡襄(公元1012一1067年)在《荔枝谱》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农民栽培荔枝的经验,记载了三十二个荔枝品种以及荔枝的栽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加工和贮藏的方法等。这是世界上果树栽培学的最早的名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