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流行病学
七、进行盲法干预:
流行病学实验往往容易出现偏倚,这种偏倚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来自研究对象,也可来自研究者本人;可产
生于设计阶段,也可来自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
把握度( 1–β)定得越高,即β值( 0.20 、 0.1 或 0.05 )越小,
所需样本量越大。
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样本量小。 研究对象分组数越多,所需样本量越大。 两组间均衡性好,所需的样本量越少。
计数资料—非连续变量样本量大小的估计
α水平相 应的标 准正态 差
(p1+p2) /2
四、样本量确定
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研究人群中研究事件的发生率
第I型(α)错误出现的概率
第II型(β)错误出现的概率 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 研究对象分组数量
样本量确定
干预前人群发生率越高或干预后事件发生率越低,所需样本
量越小。
要求显著性水平越高,即α值(0.01或0.05)越小,所需样本
量越大。
(三)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
1、选择高危人群进行干预试验或现场试验。
2 、 评价疫苗的预防效果,应选择在疾病高发区
人群中进行。 3、药物疗效试验亦多选择高危人群。
(四)选择容易随访的人群:
1 、预计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被剔除者,不应为
研究对象。 2 、预计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失访者,不应为研 究对象。
两组连续变 量均值之差
α水平相应的 标准正态差
公式适用于N≥30时
五、研究对象分组:
按随机化的原则,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
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
被分配到各组去,以平衡实验组和对照组已知
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
避免造成偏倚。
随机化分组
简单随机化(simple randomization) 分层随机化(stratified randomization)
对照 组发 生率
N=
[ Z a 2 p (1- p ) + Zb
p1 (1- p1 )+ p2 (1- p2 )]2
( p1 - p2 ) 2
为1-β水平相应 的标准正态差
试验组发生率
N:为计算所得一个组的样本大小
连续变量(计量资料)样本大小的估计
为1-β水平相应 的标准正态差
估计的 标准差
N=
2( Z a + Zb ) 2 s 2 d2
4、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某些疾病的患者,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
正向心理效应,因此,当以主观感觉的改善情
况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时,其“效应”中可能包 括有安慰剂效应在内。
(一)影响干预实验的效应的因素:
5、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人类的知识总是具有局限性的,很可能还有一 些影响干预效应的因素,但目前尚未被我们所 认识。
(一)影响干预实验的效应的因素:
2、向均数回归:
这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即一些极端 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有向均数回归的现象。 如血压水平处于特别高的 5% 的人,即使不治 疗,过一段时间再测量血压时,也可能会降低
一些。
(一)影响干预实验的效应的因素:
3、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第七章 实验流行病学
(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实验 (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 干预研究 (intervention study)
观察性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人群中事件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
实验性流行病学
人为条件下人群中事件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
(四)评价某种新的治疗药物、疗法或制剂的
效果。
第二节 设计和实施
包括14个基本内容
明确研究目的 确定对照的方式
确定研究和设计类型
选择研究现场 选择研究对象 确定干预措施 确定样本量 随机化分组
盲法的应用
确定实验观察期限 选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确定基线数据,建立监测系统 对象的随访和资料收集 确定统计分析方法
是指人们因为成为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 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 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如某些研究对象因迷信有名望 的医生和医疗单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
对干预措施产生正面效应的影响。当然,有时因为厌
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院而产生负面效应。
(一)影响干预实验的效应的因素:
结局+ 实验组 (干预措施) 随 机 分 组 随访观察
结局事件发生
结局- 结局事件不发生
目标 人群
样本
结局+
对照组 (对照措施)
结局事件不发生
结局-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原理示意图
三、基本特点
前瞻 干预 随机 对照
前瞻性研究 施加人为干预处理 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比较组 有平行的或可比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四、主要类型:
病人
随 机 分 组
Clinical trial
(二)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field trial)也叫人群预防试验,是以尚未
患病的个人作为研究对象,评价某种预防措施(预防 制剂或方法)的效果。如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肝效 果的评价。
现场试验研究时间长,受控条件较差。但研究对象处
于真实生活环境中,外推普遍性好。
诊断标准,而且最好利用客观的诊断指标,避 免把未患病者选入而影响研究的真实效果。
(一)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
评价某种疫苗预防效果时,选择该病的易 感人群,防止将患者和非易感者选入。
(二)注意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样本应具备总体的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
种族等特征要与总体一致。
临床试验中各类型病人要占一定的比例。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rogram):
是指以社区整体人群作为观察对象,对某种预防 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
如饮水加氟预防龋齿、食盐中加碘预防碘缺乏病.
社区试验是现场试验的一种扩展,二者概念上的
区别在于现场试验接受干预的基本单位是个人, 而社区试验接受干预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或 某一人群的各个亚人群。
(五)选择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
1 、 应充分估计到试验研究可否产生副作用,并
充分估计作用的程度。 2、选择那些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 3、若干预对其有害,不应选作研究对象。 4 、 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将老年人、儿童、孕妇 除外,因为这些人对药物易产生不良反应。
(六)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
依从性是指研究对象能服从实验设计安 排并能密切配合到底。
选择社区
测定基线值, 建立监测系统 随机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无干预)
实验组(有干预)
迁移
继续监测
迁移
失访(结局不知)
结局可知
失访(结局不知)
类实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又称半实验(semi-
experiment): 一个完全的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 征——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设立实验组与 对照组、给予干预措施,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 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这种实验就叫类实验。
第一节 概 述
发展简史 定 特 义 点
主要类型
一、发展简史:
17世纪,培根就指出:“通过试验来尝试或证实特定疾
病疗法的效果”。
18世纪,在人群中进行的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经典的例
子有坏血病病因的研究、铅与腹绞痛因果关系的研究等。
19世纪-20世纪前半叶,流行病学实验常用于生物制品预
防效果及药物的治疗效果评价。
20世纪后半叶,流行病学实验广泛用于病因研究、药物
的治疗效果评价、保健设施和保健工作的评价等。
二、概念:
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流行 病学实验(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干预研 究(intervention study) 是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 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干预 措施,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 群的结局,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 的差别,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类 实 验
不设对照组
干预前 测量 干预
干预后 测量
与已知的不给干预措施的结果比较
类 实 验
设立对照组
实验组
不是随机分组
类实验常用于研究对象
数量大,范围广而实际情
况不允许对研究对象作随
对照组
机分组的情况。
五、实验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
(一)检验病因假设 ——常用于疾病流行因素
和病因的研究; (二)评价某种疾病的防制效果; (三)评价保健设施和保健工作;
较健全的预防保健机构及病例的登记报告制度
实验现场的领导重视,群众乐于支持和接受,有较好的协作
基础和条件。
三、选择研究对象:
研究人群是指符合研究要求条件的人群,既包
括实验组,也包括对照组,两者均属于研究人 群。
选择研究对象时应制定出严格的入选标准和排
除标准。
在临床试验中,选择病例要有统一的、公认的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社区试验
(一)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又称治疗试验,
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评价某种药物
或治疗方法的效果的试验。
病人可以是住院和未住院的病人。 该法研究时间较长,受控条件较好。
施加药物或治疗因素
实验组
疗效或不良反应 比较实验组 与对照组的 效应的差异 对照组 疗效或不良反应
安慰剂通常用乳糖、淀粉、生理盐水等成分制